文/ 施丽英 何田芳
略显凌乱的头发,紫红的脸凸显着沧桑感,身材微胖,着朴素的棉衣,面带微笑,谈吐温和,勾勒出我校文学院教授、中国一级作家——晓苏的肖像。
作为一位在文坛耕耘数载的作家,晓苏将生活融入写作中,做生活的“掘金者”。自1985年在《长江文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起,迄今为止,他已在《收获》、《花城》、《钟山》等期刊上发表小说400万余字。今年11月,在“延座讲话”70周年征文比赛中,其小说《剪彩》荣获一等奖。
晓苏坦言:“写作是一件美妙的事,是生活一点一滴滚雪球般的积累。”
从油菜坡到桂子山 生活是最好的素材
晓苏出生在湖北保康县店垭镇—个名叫油菜坡的小山村。年少的他,深谙乡村生活的疾苦,但在宁静的乡村中也孕育出一个又一个的写作原型,积累了大笔写作素材。因此,他的小说总少不了油菜坡的影子。
(晓苏在沙家浜留影)
油菜坡是他的故乡,有他的父老乡亲,有给他先天滋养的乡土文化。“人性三部曲”之一《成长记》取材便源于油菜坡。有一次,他坐上一个村人的拖拉机,司机在途中将车停下来,要他去提桶打水。个性固执的晓苏认为司机故意刁难他,便提着桶悄悄溜走了。可是没想到,数年之后,这个有过过节的人竟成了他堂嫂的后夫。细细回想,他不由得感慨命运注定,人事难测。据此,在精心构思下,一篇颇具深意的《成长记》写成。这篇描写乡村少年的《成长记》,也正是他自己的成长记。
度过了17年的乡村生活,1979年,刚恢复高考不久,晓苏考上了我校文学院。自此,老家的油菜坡便成了他心底的精神寄托。与此同时,大学生活成为了他的第二生活场景。从高中起就热衷写作再加上写作素材的积累,晓苏加入了摇篮文学社,利用这一平台发挥写作才能,书写真情实感。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沉浸于热爱的小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