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青年】丁亨通:在忙碌与闲适中定位自己

作者:郑子文 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4-04-04

文/郑子文

在走廊上初遇丁亨通,他刚走上楼来上班。白色衬衫配上灰色毛衣,露出浅色的领子,一副装束和学生并无两样,只有金属拉丝的眼镜略微透出一丝成熟。跟随着他走进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脑。泡上一杯茶后,他便开始了他的节奏,计算数据、分析图像、提交报告,一步不落。

你很难想象,这名普通的教师,不久前入选了中组部公布的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名单。他就是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丁亨通教授。1983年出生的他,才刚到而立之年。

坐标系的第二第四象限

“这份名单的公布,能为我的科研提供经费的支持,但对于我的科研工作本身不会有太特别的影响。”对于“青年千人计划”这份名单、这个头衔,他轻描淡写而过。

他特别喜欢明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里的一句话,“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生活的坐标系,如果说横轴是自己,纵轴是别人,负半轴是闲适,而正半轴是忙碌的话;这个坐标系的四个象限里,他把自己定位在第二和第四象限。

去年10月,丁亨通成为我校物理学院的一名教授,并在学校的举荐下参加“青年千人计划”的选拔。面试经历他不愿过多赘述,记者的关注和采访,反而让他觉得“闲得无趣”。

早在去年年底,他已得到入围的消息。当时他正在南非开普敦参加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对格点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年度总结。看到发来的短信祝贺,他有点喜悦,却很快又忙于学术讨论。

他说,其实自己很普通很淡然,“能一边忙着理论研究,一边忙着授课教学,是我最美好的规划。”

张潮的那句话深深镶嵌在他在国外的留学生涯。闲人所忙,忙人所闲,他把自己牢牢“钉”在实验室里。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在美国布鲁克海汶实验室和哥伦比亚大学,他和同事长期从事数据分析。但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凭借这方面的能力,纷纷跳槽到金融行业。不少人进入了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而他,拒绝了这么做;选择继续忙着自己喜欢做的研究。

“而他们虽然经济上收入更多,但约束也很多。”他不屑朋友的那种忙碌,“在理论的研究中很自由,我更喜欢这种闲适、随性的生活。”

然而,领悟出自己的轨迹、定位好自己的坐标并不容易。大学时,丁亨通和别人一样,看着别人闲,他也闲;别人忙时,他亦很忙。

大学刚开始,除去上课、做实验,他并不是奔跑在“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上的学霸。他不喜欢泡图书馆,他和一般男生一样迷恋金庸小说,能在短短军训时看完全部。

他回忆,真正忙碌的是大三的时候。他既没有保研、也没有毕业即工作的打算,给他只有一条路:考研。他加入了考研党的行列,没命地忙碌。

那时冬天,早上6点的闹钟叮铃叮铃,天还黑着,宿舍楼下的门才刚刚打开。早已洗漱好的他,掐掉闹钟,该出发了。

一大早起来,为的是能抢到图书馆的位子,考研的日子里他从未“失手”。静静的图书馆,他静静地埋头书本。从早上6点多一直到晚上11点,除了吃饭时间,他一直“霸占”着位子。

“阿姨,开开门!” 敲着大门,喊着宿管师傅。

“谁啊,这么迟!”宿舍里传来师傅埋怨的声音。

“我,丁亨通。”他声音小了下去,感到不好意思。

晚上,当丁亨通回来的时候,早已过了熄灯的时间,宿舍的大门已经锁上了大锁。每天如此。渐渐地,这样的场景和对白,成了他和师傅两个人的“默契”的习惯。

国外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真正改变他的是出国。

2007年,留校仍旧在做实验的他,获得了出国的机会。一方面,这要求放下当前研究方向的积累,从事新的领域;另一方面,这新的领域——格点量子场理论在国内开展的研究不多。

“出国,意味着你要抛弃这几年的知识,意味着你要从头再来。那个领域你行不行?”他诘问自己。

“出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不管是什么领域,大学这六年我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学习研究的能力。”他又踌躇满志。

出国!他“闲”了自己几年的“忙碌”,选择前往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留学读博,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格点量子场论领域中摸索。

“在德国学习的第一天,我就熬了一个通宵。当时老师给了一个程序让我做,我做着做着特别有兴趣。”

在办公室工作的他,常常在电脑前疯狂地编程计算,以致忘了饭点。“嘿,亨通,吃饭去。”同学的邀请,才让他有饿的感觉。

专业上的空白,仍旧需要他比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去填补。周末本是出去放松的日子,看着室友一逢周末便去伦敦找他女友,他并不羡慕,而是在办公室补习。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年,他把欠缺的知识一一掌握。

不同于大学一直闲或一直忙的无序,在国外,他会偶尔享受适度的悠闲。比勒费尔德有自己的球队,他最大的乐趣便是约上几个伙伴,带上几罐啤酒,去现场看比勒费尔德的德甲比赛。“那种氛围很棒。”

留学三年,丁亨通接过一项项研究任务。博士毕业时,他的论文是“优”。2010年,他前往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哥大做博士后工作,他的踏实再次得到了合作者们的赞赏。每次研讨会上丁亨通上台做完报告,他们就会走近对他竖个大拇指,说“nice talk”。

教学和科研一样重要

“青年千人计划”作为国家人才战略,旨在引进一批在海外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这时的丁亨通无疑符合这个条件。

不久,母校的王新年教授找到了丁亨通,劝说其回国在母校继续从事研究,并参选“青年千人计划”。他并没有作太多关于回国的思想斗争。他说:“回国没有什么不好,不必忙着做思想工作。”

他掰手指罗列起回国的好处。“对母校环境熟悉、离家近,而且,国内该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在他看来,回国自己来搞格点动力学理论,是“忙人所闲”。

考虑过其他城市高校的研究与生活环境, 当他正式提交应聘申请的时候,他简简单单只选了华师。他还笑着调侃,虽然武汉空气质量差了点,但是比其他大城市还是好不少。

这学期,丁亨通没有授课。但对于下半年分配的教学任务,他显得很向往:“教学和科研两者不会冲突,我都会忙碌其中,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目前,他继续做着关于格点量子场论的科研项目,网上正在招募团队成员。他忙着打起了“广告”,推荐着自己正在招募的网址链接ioppweb.ccnu.edu.cn/~htding,这是他在意的事情。

所谓的“青年千人计划”,在他看来,被媒体关注是闲得无趣;而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他的忙碌,却是悠闲自得。能闲下别人的忙事,能忙着别人的闲情,是他给自己的地图扎下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