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晖习惯性将自己的学生称为“孩子们”,并为班上的孩子们建了一个博客,名为“站成一棵树”。
在开学时,她便对孩子们说,“我姓杜,右边是土,左边是木,是从土里生长出一棵树,你们也可以叫我‘一棵树’老师”。
这67个孩子,就是“一棵树”老师用心去培育灌溉的小树,他们正在成长,成为参天大树。
用爱与耐心记录点滴
18岁从师范中专毕业后,杜朝晖便成为了小学语文老师。刚开始工作,就带了六年级毕业班,她只比班上最大的学生年长六岁。23年寒暑流易,她仍然站在讲台上。
在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她向往成为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的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上有生命流动的感觉,变得与众不同”。
在她看来,听父母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孩子与家长的亲子交流。在一年级的家长见面会上,她重点推荐了一本《朗读手册》。“无论你有多少美丽的珠宝,都比不上我有一个为我朗读的妈妈。”这是杜朝晖推荐这本书的理由。
及至三年级,她便自己为孩子读初一学生的课文,即使孩子们尚显不足的词汇量还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变化,也能让他们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去品尝其中的感情。
她曾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读到一位极受尊敬的历史老师在被问到授课秘诀时说过的一句话“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这句话成为了她的执教理念,不再是堂堂都备课,而是用一生去备课。她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仅是平时备课时要投入大量精力,还要用“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态度,以身边的一草一木传情,“带领自己的孩子们去领略文学之美”。
为此,她将自己的课堂记录在班级博客里。自2010年9月1日起,也是她正式开始与这67个孩子相处的日子,博客里已有327篇博文,约每三天就会更新一次。
孩子们字写得漂亮,开始在小方格中写字,杜朝晖欣然写成《再见,田字格!》放在小树在成长栏目中。
教室在共同努力下被打扫得焕然一新,于是拍下照片上传,因为孩子爱护在学校的“家”而非常高兴。
孩子们写得生动有趣的作文,对自己考试认真的反思,孩子们成长中的点滴小事,老师对某个教育现象的思考,甚至某节课堂上的教学步骤、重点以及孩子们的回答都被她用耐心与爱记录下来。
课堂中种下爱的种子
在杜朝晖的课堂上,语文绝不仅是读书识字的学问,更是爱与美的赞歌,理性与感性的熠光。
在给孩子们说“暴走妈妈”的故事时,她将那个不知疲惫而疾走的身影画在黑板上。“其实九岁的孩子能够清晰地知道这有多伟大吗?但我可以教给他们爱的感动。”杜朝晖说。在她说完这个故事后,她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流泪了,“我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
杜朝晖的课堂总是生动、灵活,她经常通过创设情境、通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懂得通过活动、转换形式来吸引学生兴趣。在她的设计下,一篇很枯燥无味的科技小短文都能变得生动、有趣。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小学三年级课本中一个普通的科技小短文,“这篇课文语言色彩并不浓,而且,学生对网络科技早已了解,时效性也略弱”。针对这些情况,她会选择重点讲解前部分,后面部分教给学生自己阅读,节约教学时间,也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读字读词”、“辩论”、“即兴口语训练”,甚至列出简单的英语单词配合教学。通过这些自己设计的活动用来调动学生兴趣,告诉学生避免哪些错别字,并把课本里典型的句子挑出来,让学生关注特色句子的手法。杜朝晖说:“就是这样的科技文也要上出语文特色。”
(赴美培训汉语老师)
她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不仅考虑教材的特点、时效性,还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活、知识面等情况。她总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情况后在开始制作课件,一个学期她亲自制作的课件就约70个,亲力亲为是她的特点。对于语文的教学,她说:“我很喜欢柴静,借用她的话,就是作为老师,眼中要有学生。”
杜朝晖的办公室中,收藏着几大本悉心装订而成的画册,这些都是读写绘课堂中孩子们的画作。在一年级时,每当为孩子们讲完一个温馨简短的故事,她便会让尚且未掌握很多词汇的孩子们画出后续来。
有一次,她讲完蚯蚯的故事后,正临近教师节,一个孩子交上了他画的后续,竟然是蚯蚯捧着一束花对老师说“教师节快乐!”。
成为小莫言的说书人
杜朝晖的工作并不轻松,她是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带着67个孩子。每天都会收上67个作业本,她会细心察看每一道题目并及时纠正。每写一次作文,她都会给每个孩子写评语,作文本发下后,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有这么长的评语,统计后发现每写一次作文杜朝晖就要写三千多字的评语。
在这样的工作压力下,杜朝晖还是会经常“没事找事”:更新博文,将每次上课的重点记录下来放在网上供家长参考,亲手抄写录入每一个孩子的成绩,平时陪孩子们一起大量读书写书评……这些资料都会被作为教材用于上课,杜朝晖在选择上课教材上从不拘泥于课本,在她看来什么都可以作为书本。
阅读报告单是她给自己带的每一届孩子们布置的作业,“薄薄的教科书无法满足孩子的阅读需求”,《淘气包埃米尔》、《小飞人卡尔松》、《夏洛的网》这些作品都是被推荐的书。
一个月两次的课外阅读,她会提前通知家长购买图书,然后自己设计阅读报告单,里面的题目都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设计的,“现在学生大多流于表面阅读,我的题目是希望引导学生学习深入阅读”。根据报告单反馈的成果,她还会设计读书交流课堂,在课上通过情节梳理、人物分析结合图片资料让学生加深对书籍的印象和体会。
更重要的是,不仅孩子要在读书后回答问题,家长也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亲手记下孩子的读书表现。“这样的作业,总会有浓浓的亲子之爱”。杜朝晖笑着说。
这个班级,每年都会有一本书出版,是这67棵小树们一起写成的《幸福树》。孩子们在读完后,会写下自己最喜欢谁的作品。
喜欢梁雅明,她的想象力很丰富;喜欢黎芯乐,她的内容很精彩;喜欢梅晋铭,他把故事里的人物写活了。 ——陈昕怡
喜欢钱同同,她每次都能把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喜欢王乐言,她的故事很有想象力;喜欢晏卓非,他会把人物进行生动地描写。 ——韩 毅
喜欢田梓谕,她写的故事很吸引人;喜欢梅晋铭,他写的故事很感动;喜欢彭加勒,她写得很生动。 ——王诗澜
“孩子们能够去真诚地赞美身边同学的长处,去发现值得学习的闪光点,这点我很骄傲”,杜朝晖说:“孩子们知道自己写的故事会被人阅读,就有了强烈的创作意识,会精心准备自己的作品。”
杜朝晖用这样的办法来鼓励孩子们创作,当有一次听到一位孩子家长对她说“我的孩子说将来想要成为作家”时,平时筛选文章成书这琐碎又没有酬劳的工作令她感到了无比快乐。
“孩子们的语文是教不出来的,课堂太小,语文太大。”杜朝晖并不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莫言的老师是谁?他小时怎样学到语文的,就是听一个说书人说书,引发了兴趣才学到了语文。”
她希望,能够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看到通往语文的美丽小径,成为小莫言们的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