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者】何婷婷:理想主义的“跨界”学者

作者:周健 编辑:程秀莉 发布日期: 2015-11-08

文/周健

“高端大气上档次、爸爸去哪儿、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待我长发及腰、喜大普奔、女汉子”,很难将这些时髦词语和理科教学楼11楼最边缘那间办公室的计算机学院院长何婷婷联系在一起。不过,她确实是那个用科学的方法告诉公众“这一年网络上什么词语最流行”的人。

每一年,何婷婷和她的科研团队运用海量的数据统计和计算客观地反映中国人在网络上的真实生活。

与“代码”相识的起源

尽管在课上还会为学生作演示,但是何婷婷已经记不清上一次正经写代码是什么时候了。

1981年,文革之后的整整一代人都对科学充满了理想和抱负。何婷婷在那个“科学的春天”以全校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进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那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院系之一。

“为什么要学计算机?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兴趣的说法。”何婷婷说,这是当时成绩好的理科生的必然选择之一。

虽无兴趣可谈,但是偶像的作用在那个年代不可小视。何婷婷最崇拜居里夫人,读大学的时候没有什么钱,但是还是狠下心买了居里夫人传记。

就在何婷婷进入大学两个月前,微软花了5万美元从另一家公司那里购买了那个占据个人电脑10多年的DOS系统,这个著名的系统和IBM的PC一起加速了计算机的普及。何婷婷能隐约意识到,计算机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当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生有着他们独特的学习经历。何婷婷回想起那段因为机时有限而必须在纸上手写程序代码然后去计算机中心排队上机调试的日子。

“通宵上机是很正常的。”何婷婷说,手写代码的训练让她们那代人有着比现在的学生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尽管后者的动手能力无疑胜过前者。

到了读研的时候,何婷婷开始接触小型机。每天一大早去机房等着开空调,等温度降下来才能开机,那种实验室生活成了她的习惯。

毕业后,何婷婷选择到华师任教,成为当时华师第一位拥有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的老师。

一个女生,从此完全走上整日和代码打交道的日子。代码,在他人眼中堪称枯燥,但在她心中,却犹如“艺术作品”一般。

计算机和语言学的融合之路

何婷婷不是第一个想到可以用计算机去处理语言问题的人。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语言学教授李宇明看到了用计算机去处理语言问题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那一年,他决定首次招收计算机语言博士,何婷婷有幸成为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与语言学交叉的博士之一。

读李宇明的博士对何婷婷来说是一个很幸运的机会——她的导师按照中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安排她到全国最重要的科研院所游学,这为她在此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科研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平台。

何婷婷说,她读博期间在北京接触了很多在计算机领域和语言学领域的大家,跟他们的学习交流对自己的思维模式、学术训练起到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