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当看到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公示名单,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心瑜还没意识到“一等奖”那栏出现了自己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她第一时间给带教老师、《长江日报》高级记者田巧萍发了祝贺信息,又难以置信地打开获奖报道《痛心!协和专家:在兴趣班学的这个动作已致1000多名中国孩子瘫痪》,看了一遍又一遍。回想起在长达14个月的新闻实践,她遇到了太多怀揣热情、努力生活的人们,看到了太多充满力量、扎实饱满的故事……那天深夜,赵心瑜看着实习中写的小记,只觉得自己何其有幸,能参与一篇优秀报道的诞生,并见证了“下腰瘫”这一社会问题的逐步解决。
“关注当下,主动尝试”
荣获2022—2023学年度本专科国家奖学金、2023年度“校长奖”、第四十届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平均学分绩位列专业第一、参与两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篇……回望大学四年,赵心瑜最常说的词是“感恩”,庆幸自己无论是专业学习、学术探索还是新闻实践,都遇到了很好的引路人。
主修新闻传播学的赵心瑜深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打牢专业基础。新闻实务课堂中,她认真学习新闻采写编评基本方法,还加入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媒中心采编部,积极参加校内外采访活动,找机会勤练笔,让课堂理论能够付诸实践,先后完成新闻消息、人物通讯、深度报道50余篇,超8万字。
想写出优质的新闻报道还需要不断积累丰富广博的学识。大一下学期,在班主任黄月琴老师的建议下,赵心瑜开始辅修社会学,尝试拓展专业之外的知识边界。为了提升问题意识与写作能力,她还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并发现,撰写学术论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过程非常相似,都要求笔者具备敏锐发现问题的目光,仔细搜集材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材料、论证观点的写作技能。不过,学术研究往往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记者是以报道参与解决社会问题,那研究者就需要以理论关照社会现实。”赵心瑜说。
“关注当下,主动尝试”是赵心瑜在学习中始终奉行的法则。“与其对未来迷茫焦虑,不如用实际行动抓住当下。”在赵心瑜看来,不断尝试、敢于试错,才能在一次次探索中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脚下有泥,心中有梦”
学以致其道,实践出真知。赵心瑜很早就想参与更真实的新闻实践。尽管她一直尝试投递简历,却很少有媒体愿意接收一个刚上大二的学生。就在一封封拒信中,机会悄然来临。2021级新生入学主题教育中,赵心瑜再次遇到了《长江日报》高级记者田巧萍。
“大一时,学院邀请田老师讲座,我就了解到她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采访经历,深受感动。”活动结束之后,赵心瑜追上田巧萍,“我向田老师反复表达了希望参与实习的强烈意愿。幸运的是,田老师愿意给我这个‘小学妹’一个机会。”
也是从那时起,赵心瑜用长达14个月的新闻实践见证新闻温度、文字力量。自2021年10月起,她进入《长江日报》特稿中心实习,参与搜集资料、文章写作等工作。她先后参与特稿14篇,字数超5万字,全网浏览量超9千万,选题涉及宠物殡葬、安宁疗护、电子烟、职业陪诊等,被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转载。
成为“准记者”奔走在新闻一线,赵心瑜希望自己始终抱有人文关怀。观察到大学生吸食电子烟现象后,她前往光谷展开实地调查,披露电子烟店铺在推广、销售中的隐蔽违规行为……这些“跑”出来的新闻,记录了她亲眼目睹的芸芸生活、亲耳倾听的世情百态。
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痛心!协和专家:在兴趣班学的这个动作已致1000多名中国孩子瘫痪》也出自这段实习。这篇报道在长江日报公号上点击量达10万+,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5300万,后续同时被多家媒体转发,亦有多家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随后,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研究团队,从“下腰瘫”现象切入,研究“双减”之后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综合治理。
半年后,新华社该报道和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内参形式进行上报,时任国务院负责同志进行了批示。“帮助田老师完成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名为‘新闻’与‘记者’的使命和能力——我们不仅能用报道揭露社会问题,更能倾尽全力,推动解决社会问题。”赵心瑜说。
赵心瑜说,田巧萍是她终身的老师。“我曾和田老师共同采访一位戒烟成功的老人,那一次田老师给我机会,让我主要提问。一开始我很紧张,对照着采访提纲一条一条问,后来田老师参与进来,在我提问的基础上适时加入反问、追问等形式,一瞬间我就感觉到内容更丰富了,采访开始富有生命力。那实在是一场生动的新闻实践课程!”
2023年11月11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舞蹈等体育艺术类校外培训安全提醒》,联合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安全守护”专项行动。“至此,回看报道成文、推广中的困难与坚持,我更深刻感受到华师新闻人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守护一代代儿童的时代使命。”
赵心瑜坦言,参与社会新闻,她最大的收获是“人民情怀”和“谦逊心态”。“华师校园是一个很理想的很纯粹的环境,但是在新闻实践中,能看到更多人丰富多样的人生姿态,能体会到他们积极生活的智慧、实现梦想的坚持和坚定自身价值的韧劲。那时候我才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群众、来自于人民。”而这,也是赵心瑜始终践行的“记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