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五达:美绘彝乡 青春不负赶路人

作者:吕雨馨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5-05-20

翻越山海,他从故土来到城市,是“走出大凉山的追梦人”;挥洒热诚,他躬身于热爱,是反哺家乡的“文化记录者”,他就是2024年“校长奖”获得者、美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吉克五达。大学四年,这个彝族小伙步履不停的寻梦、追梦。

坚韧潜学,级级攀登专业梯

吉克五达始终坚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成功”。获得国家级奖项、连续三年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的好成绩与他而言,是长期积累之下的质变,“大多数人都不是学习天才,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更踏实一些去学习、做事,四年来定能收获颇丰。”

环境设计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技术水平过硬,更要求学生积累作品、不断实践。大二时,吉克五达就开始参加比赛。他说,持续的参与竞赛,不是为了奖项,而是把比赛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发现并修补自己的短板。

专业竞赛就像搭“脚手架”,失败的经验是向上的台阶。荣获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对于吉克五达而言,是一块里程碑,它不仅是历经层层选拔的阶段性“果实”,也是整个大学期间的积淀。

好选题、高完成度、强团队配合,是吉克五达获得多项国赛、省赛好成绩的三项法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月、四周、七天,比赛过程中是和时间赛跑,他面临的是巨大的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一路过来,团队是让他走得快又走得远的支点。

“感受他人的想法,能激发并且打开自己的视野,这是很难得的。”好的团队氛围才能支持队员们“抵御”备赛过程中的枯燥繁琐。团队之于吉克五达而言,是“接纳他人的灵光,也安放彼此的焦虑”。

立足专业,步步踏足深耕路

“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吉克五达不断深入探访,让专业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设计中不是为了一味融入民族元素,而应该真正理解自己民族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对于吉克五达而言,民族的图腾、纹样,都是文化的表达,他的作品《莫格尼——彝族文化体验式酒店》就是彝族特色与科技结合的一次探索。

用精巧对称的纹样做饰,融彝文书法进互动中,实现文化与人、文化与科技的互动,用建筑语言传递彝族新风貌。何以在空间中巧妙运用并且解决真实的问题,最终实现设计的人性化,是他不断探索的方向。他在作品《碉阁拓境—在地韵生》中便凸显了文化之“用”,融合原生土楼的特色设计出“实用+体验”式的社区服务中心,将居住与防御的实用建筑打造成学习、互动和文化体验的沉浸空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吉克五达获得向内生长的动力。做设计不是等待瞬间的惊艳灵感,而是源自日常累积。他把打卡大师作品作为自己的必修课。“当我终于站在梅溪湖大剧院前,我便知道那立体的流动曲线带来的震撼,是图片永远给不了的。也只有站在琴台美术馆的饼状格天花板下,才会懂何为空间设计的‘呼吸感’。”

躬身实践,孜孜赶赴实践路

走出大山,吉克五达心怀感恩,躬行实践。四年来,他的校内外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680小时,校外志愿服务时长超过300小时,服务人数达2000余人。“我不是为了简历好看才去做这些,而是愿意融入乡村,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吉克五达的脚步踏足了多个村落。在寒暑假“千生画千村”社会实践中,他发挥所长,绘制墙绘,用技艺传播爱和希望。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内心的满足,也回馈给他很多“意外之喜”。

在到访不同地区,能领略当地的风俗文化,还能切身看到不同风格的建筑,过程中收获的友谊和回忆也是他心中的“珍宝”。他记录、讲述,用一幅幅手绘作品“重回”家乡,年少的记忆最终也“彝”路生花。

“知不足以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吉克五达很喜欢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与其说我是‘追梦人’,我倒觉得自己更像是一名‘赶路人’。”过往经历引导着他去往更远,也让他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