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与地方协商治理:科学评价与国际比较”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闻仕琦 杜真 编辑:党波涛 发布日期: 2018-06-03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闻仕琦 杜真 见习记者 曹梦婷6月1日-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主办的“基层与地方协商治理:科学评价与国际比较”学术研讨会在校召开。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国内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与我校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谈道,基层与地方治理作为研究院推进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高峰领域,是未来调查和研究布局的重要方向,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推进中外协商治理前沿研究的交流探讨,同时为更广泛的基层与地方协商治理提供理论借鉴,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家代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何包钢教授对华中师范大学进入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表示祝贺。他认为,华师政治学有现实关怀,有历史视野,在学术讲座中也感受到中农院师生的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以及强烈的世界公民意识,这是华师政治学向世界一流学科进军的良好基础。本次研讨会提供了一个中外学者充分交流的平台,希望大家充分地参与讨论。

第一单元议题为“基层与地方协商治理:中外比较与对话”,上下午共分两个部分进行,分别由浙江大学郎友兴教授和中农院刘金海教授主持。美国斯坦福大学詹姆斯·费什金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协商民意调查:推进协商治理的实践》的发言。清华大学谈火生副教授论述了民主协商中的参与意愿和代表性问题。中农院刘义强教授用“搬官下场”和“请民告官”两个案例揭示了中国基层官民协商中的两种方式。陈军亚教授讲述了其在四川广安调研时观察到的传统协商治理方式——“断道理”。何包钢教授针对亚洲参与式预算中遇到的协商审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邓大才教授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协商类型和性质。山东大学马奔教授则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H区街道办党政机关基层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和模型分析了基层公务员与公民互动在基层协商民主与协商治理的关系。中农院黄振华老师从公共事务和组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未来中国协商治理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马奔教授主持下,与会专家展开了第二单元的专题研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马克·沃伦教授对Consultation和Discussion、协商和民主两对词语进行辨析,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郎友兴教授以杭州余杭区“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案例为切入点,探寻制度设计、实验对中国基层协商治理的效用。深圳大学陈文教授以深圳市龙岗区“和谐共建促进会”为例,对协商平台的建构提出假设,剖析了“和谐共建促进会”的“一会五平台”的基层协商治理架构。中农院万婷婷老师从河长制角度理解中国的协商治理,剖析了“合法的河长制”的重要的因素和特色所在。参会老师围绕本单元的发言进行了热烈讨论。邓大才教授认为传统中国社会协商中的两个重要元素,一是有威望的人,二是有组织进行,三是约定俗成的框架秩序。徐勇教授认为协商有两个核心词,即共意和众议,传统民主和现代民主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异。现在中国的协商治理在民议、民选、民享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关联。2日上午,在开放式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协商治理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进行了交流探讨。

在研讨会开始之前,与会专家学者前往中农院参观考察。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农院师生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系列成果十分称赞。对该院藏量丰富和保存良好的各类原始档案资料,表示深感震撼,并就资料的学术开发进行了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