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校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何浣芬:华师新校区建设历史人物
作者:梁子湖校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编辑:专题编辑
发布日期 2018-11-30 11:31:09

何浣芬,女,高级建筑师,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建国后,历任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设计室主任工程师,武汉市副市长、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武汉市委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央常委,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

2013年1月17日,长江商报推出探访华师早期建筑的两篇报道《桂子山上,有我最留恋的地方》《早些时候,桂子山上是有水有鱼的》,但是两篇报道对华师早期建筑的设计者没有下结论,而坊间一直流传说出自梁思成,究竟是谁?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在1月22日专门写下两千多字的长文《华师早期建筑群的主要设计者——怀念亡友何浣芬》,以回应两篇报道中未能调查到具体设计者的缺憾。

章先生提到“武汉地区两所高校华师与华工的新校区建设都属于该院管辖范围,所以设计图纸理应由王秉忱签字负责。但是,负责人不等于处处都由自己动手,那么多大型工程的设计,即使三头六臂也难以少数几个人承担,何况高校建筑规模对于那些真正大型工程来说也无非是“小品”而已。那么华师早期建筑的具体设计者究竟是谁呢?我可以肯定是何浣芬,这是她亲口对我说的” 

华师一号楼、二号楼具有明显的民族建筑作风,因此曾有人误以为该楼的设计者为建筑巨匠梁思成,其实不然。1947年,何浣芬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1952年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号召,经由澳门回到内地,被分配到中南设计院工作。何浣芬敬业乐群,勤奋好学,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王秉忱的得力助手。依据华师档案馆的材料和章开沅先生的回想,这两栋建筑的原始基建图纸上所署主任工程师为当时中南设计院的副总设计师王秉忱,他担任总体规划,详细的设计者则是年轻的女设计师何浣芬,在设计华师这批建筑时,何浣芬还未满30岁。主要是因为50年代初期,何浣芬刚获聘任的中级职称,尚不具备代表第二设计师签名的资格,因此设计图纸上并未留下她的姓名。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记载:1958年,同为全国青联委员的章开沅先生和何浣芬女士一起到北京开会,何浣芬自我介绍“你们南湖校区的1、2号楼与最早6座学生宿舍是我设计的”。

随后,桂子山新校园先后竖起了第1—5号教学楼,第1—9栋学生宿舍,大礼堂、一栋教工食堂,学生第1、2食堂及运动场、图书馆等,至此,校址所在地“猪头山”变成了书声琅琅的新校园,随着校园环境不断绿化、美化,猪头山也因编植桂花树而得名,定名为“桂子山”。

何浣芬以满腔热情献身祖国建筑事业30余年,历任中南建筑设计院、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设计室主任工程师,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湖北广播大厦、东湖疗养院、武汉剧院、武昌火车站、广州白云机场国际候机楼、武汉二七纪念馆等10余项工程的建筑设计,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浣芬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位出任武汉市副市长(1983年3月—1988年3月)的民主党派领导人,之后担任武汉市第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3月—1998年1月),是武汉历史上担任国家政权机关领导职务最长的民主党派领导人,何浣芬的任职体现了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以及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

何浣芬任职武汉市副市长期间,因为她人品好,形象好,心态好,并且用其所长,主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这一大摊急难险重之事,而展示其风采,被人们尊称为“铁市长”。

回首过往,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过去的40年里,学校紧跟改革开放的潮流,迎着高等教育视事业发展的春风,风雨兼程、努力奋斗,华师从最初的几栋楼,发展到今天有桂子山、南湖两个校区,校园内建设有教学楼、理科综合实验大楼、南湖综合大楼、国际文化交流园区等各具特色的教学科研场所。生活在干净整洁、繁花似锦的美丽校园里,师生们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2015年2月15日,鄂州市与学校签署了校地共建“华中师范大学梁子湖校区”的合作框架协议,以法律文书的形式将梁子湖校区选址确定为鄂州市梁子湖区梧桐湖新城内。

梁子湖校区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更为新兴学科的开设和发展提供可能,也是学校面临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历史的重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要继续秉承前辈敢创敢拼的精神,强化责任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以梁子湖校区建设为新起点,积极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奋力谱写华师发展新篇章。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