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国大地建构中国理论 “田野政治学”广受学界关注
作者:王琦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0-07-12 18:58:18

华大在线讯(通讯员 王琦)为进一步贯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精神,响应学校建设“桂子山学派”号召,近日,田野政治学系列论坛在校举行。中国政治学“田野学派”在理论建构和议题设置方面的成绩和努力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肯定。

我校中国农村研究院长期坚持农村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构中国理论,先后提出了“家户制”“祖赋人权”“韧性小农”等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和理论。本次田野政治学系列论坛围绕上述研究成果,设置了“小农韧性与韧性国家”“家户制与家户国家”两大主题。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云会堂同步线上直播,吸引了近三万名观众参与。

“小农韧性与韧性国家”论坛于7月2日举行。论坛由我校徐勇教授主持,陈军亚教授作了主题报告,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湘林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教授参与讨论并作了会议发言。

陈军亚教授谈到,从社会的视角定义,中国是一个韧性国家,中国的国家韧性由其历史社会基础决定。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且已经构成历史基因的社会是由亿万家户小农所构成的小农社会。以往对小农的品性认识不够,只见其脆弱性,未见其百折不饶的坚韧性。小农的坚韧性源于其长期形成的自主责任机理。正是这种韧性支撑了一个东方大国的悠久文明,并已深深植入中国人的基因,使之成为国家的特性。

论坛主题受到与会嘉宾热议。周光辉教授认为,“韧性小农”和“韧性国家”的概念是田野政治学学术团队在原创性理论和概念建构方面做出的努力,这一贡献值得高度肯定。徐湘林教授谈到,田野政治学派的异军突起是中国政治学研究进入以观察本土政治、呈现本土关怀的自觉状态的代表。“韧性小农和韧性国家”是两个很有意义的概念,体现了田野政治学在本土政治研究方面的议题设置能力。姚洋教授认为,围绕本体话题、组建学术共同体并进行多学科深度讨论,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的可行路径,“小农韧性与韧性国家”论坛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性论旨,体现了田野政治学在社会科学研究本土化方面的努力。

在7月8日举办的“家户制与家户国家”论坛上,黄振华副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社会基础决定国家形态,不同的基础性制度造就不同的国家形态。中国是一个以家户制为基础的国家,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以家长为主导的关系模式、以家户为中心的观念意识以及以户籍为标识的国家责任。以家户制为基础,中国的国家形态表现为一种“家户国家”。这一国家形态有其自身特性,包括强大的国家能力、国家运行的自给性特征以及国家纵向关系的强化。进入近代以后,家户制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有重要价值。

与会嘉宾对该项研究的理论价值予以高度肯定,并引发热烈讨论。南京大学肖唐镖教授指出,徐勇教授领衔的田野政治学研究团队从家户制视角重新理解和解释传统中国政治,是一项庞大、艰巨又系统的大工程,亦是十分难得的创举。中国政法大学杨阳教授对家户制概念的历史内涵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家户国家”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研究及其当下社会基础研究方面提出了建议。清华大学谈火生教授认为,从家户制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政治历史的学术主张非常有价值,同时对“家户国家”与“家国同构”的关系、“家户制”与“郡县制”的关系等提出了研究建议。

系列论坛的成功举办受到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澎湃新闻”、“环球时报网”、“新浪网”、“搜狐网”、“今日头条”等十余家媒体对论坛内容和观点摘要进行了报道。其中,“澎湃新闻”思想栏目刊发了“小农韧性与韧性国家”的会议全文实录,“今日头条”在对两期论坛内容进行详细报道的基础上,对陈军亚教授就“韧性国家”话题的提出及“小农韧性”概念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做了专题访问。

本次系列论坛还吸引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有学生表示,网络直播和在线论坛为学生参与学术讨论提供了便捷方式,通过更直接的体会和参与学界同仁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激发了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

(审读人:徐剑)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