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鱼”原本是电竞术语,意指“高段位玩家在低段位玩家局中虐菜”的行为。“炸鱼”,原本于广大非电竞玩家的学生来讲较为陌生,最近却因为一款小学生的口算PK游戏登上热搜,广泛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在小猿搜题的口算PK栏目,大学生频频在小学生PK局中登上榜首,寻找赢得比赛的快感。表面上,这只是一次跨年龄段的娱乐行为,但实际上,这反映出教育功能被游戏化侵蚀的深层问题。
在电竞中,不同的玩家对于“炸鱼”行为的评价褒贬不一。“高段位玩家”们有的认为“我在帮助低段位玩家进步”,有的认为“我在通过这种方式养着我的游戏账号,以免长时间不玩对段位有影响”,也有的认为“我在高段位玩得并不舒服,想要和低段位玩一玩找找存在感,恢复一下游戏的体验感”。而“低段位玩家”中,有本着提升水平的想法,愿意甚至主动和高水平者组队、PK的人,持“我本身就处于游戏的小白水平,被人这样打击自信心,感到很不舒服”等消极评价的也大有人在。无论如何,在公平的前提下,不同水平的游戏局可以为不同段位玩家提供丰富的游戏体验感,高段位玩家想要通过“炸鱼”获得更好的体验感本身也并没有错。
然而,当“炸鱼”被迁移到教育领域,这一行为的性质就已经发生改变。口算PK游戏的本质是寓教于乐,服务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当大学生以娱乐为目的参与这一游戏,凭借自身的年龄与经验优势,轻松在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这一游戏的效果就已经大打折扣,甚至与游戏设计初衷背道而驰。这种不对等的竞技结果,无法体现真正意义上的竞技公平,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打击低年龄段学习者的信心,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使本应承载教学功能的教育游戏沦为“炫技场”。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教育游戏的设计漏洞,即缺乏年龄段的精准匹配机制,使得游戏的开放性反而成为了高年龄段参与者利用年龄优势追求快感的途径。
从伦理层面看,与电竞游戏能力有所区别,口算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大学生进行“口算炸鱼”显然不具备公平性。与此同时,这种行为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娱乐方式的单一化与责任感的缺失。作为教育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大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教育环境的构建者和维护者,有责任通过自身行为为低年龄段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而非通过“碾压式竞争”获取优越感。想要在大学的课余生活中找找乐趣、玩游戏休闲娱乐,这无可厚非。然而,大学生完全可以选择更符合其年龄和能力的途径,例如参与同龄段的“小猿搜题”PK模式,以获得更具挑战性与公平性的游戏体验,或在专业游戏竞技平台中寻找突破和成就感。大学生应将娱乐与责任意识结合,以更符合公平竞技原则的方式实现自我放松与能力提升。
大学生参与小学生口算PK游戏进行“炸鱼”,表面上是娱乐选择的问题,实质上揭示了教育与娱乐的边界模糊化,以及公平性、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在教育游戏领域,娱乐可以是多元的,但教育必须有底线。因此,游戏设计者不可偏离寓教于乐的初衷,使教育目标让位于短期娱乐目的;大学生也应以更成熟的态度看待娱乐选择,拒绝通过不公平的竞争寻求优越感。真正的乐趣与成就,应来源于自我超越、与水平相差无几的人公平竞技,而非依赖优势轻松取胜。摒弃“炸鱼”行为,既是对自我责任的认知,也是对教育公平的尊重,更是成熟与担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