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裹着桂香吹来,当行李箱的滚轮声再次在楼道里响起,寝室的静默与离家前最后一顿晚餐的烟火气,便在我在记忆的幕布上交织出鲜明的光影。这种开学初的“戒断反应”,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心照不宣的秘密——那是一种混杂着离家的不舍与新环境疏离的微妙情绪,如薄雾般笼罩在初秋的校园里。
去年的我,站在家乡那座熟悉的“桥”下,一心向往着流水彼岸、垂柳之外的“远方”。桥下的流水是我急于挣脱的日常,岸边的垂柳是我想当然的束缚。那时的家,是航行的“起点”,是必须离开的“后方”。所有挑灯夜战的努力,所有对未来的畅想,最终都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目标:越过这座桥,渡河去远方。
而今,远方已然在我脚下——华中师范大学的桂子山,新世界的大门已然向我敞开,构成了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卷——丰富的课程、崭新的朋友、紧张的学生工作……图书馆书页上的光影流转,林荫道上的身影川流不息,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都在见证着蜕变的历程。
可当夜幕低垂,宿舍里的台灯再次亮起时,一种难以名状的思念却随着这束温暖的柔光,悄然漫上我的心头。我逐渐明白,这份思念并非仅仅指向那个地理意义上的家,它更是在怀念一种熟悉的生活节奏——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背影、爸爸在阳台侍弄花鸟的专注、爷爷奶奶不厌其烦的对日常生活的絮絮叨叨,是在眷恋一段亲密无间的关系——与挚友在放学路上谈天说地、与熟悉的老师共研课业难题,甚至——是在追忆那个目标单一、心无旁骛的旧日自我。
当曾经眺望的“远方”成为当下身处的“此岸”,那个我曾一心离开的“起点”,竟在回忆的柔光下,变成了一个充满诗意、令人眷恋、却又遥不可及的“远方”。
时光的河就这么静静地流淌,将我们从此岸渡往彼岸,去年“桥下的我”与今年“山上的我”,隔着一载光阴,在思绪的桂花香里悄然重逢。但这趟无法回头的航行,却让我们得以“同时读懂两处的风”:读懂故乡的风,是读懂它的温厚与牵挂,它曾轻柔地推动我的背脊,送我远行;读懂此地的风,是读懂它的开阔与期许,它正迎面拂来,考验着我的骨骼,也塑造着我的面容。这两种风向看似相逆,实则在我体内交汇成同一股气流——那名为“成长”的呼吸。于是,这场看似不可调和的对峙消弭了,这并非妥协,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领悟:那个莽撞的少年一心奔赴的,正是为了成就这个能深刻思乡的游子;而这个游子此刻的眷恋,也反过来证明了那场奔赴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并非敌人,而是同一条航道上,前后相续的航船。在对话中,他们理解了彼此,共同拼凑出一个更为完整、丰盈的自我。
夜色渐浓,窗外的风穿过山林,与记忆中故乡的风声融成了一体。过去与现在,远行与乡愁,都在这无声的风里达成了最终的和解。这开学季的“戒断反应”,从来不是软弱的标志,而是我们情感丰沛、内心柔软的证明。它让我们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依然保有回望来路的温情。
我忽然明白,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告别又重逢、失去又遇见的旅程,这里面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生命馈赠的礼物,都会照亮一段踽踽独行的漫漫人生路。让我们带着起点的祝福,在已然抵达的彼岸努力生根,恣意生长——让每一个停泊之处,都成为能够滋养梦想的土壤;让每一次离别,都化作生命更加丰盈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