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秒钟,请说出离你家最近的一个菜市场的名字。能做到脱口而出吗?反正,两个月前的我不能。
“你在这里活了十八年,连要去哪里买菜都不知道?”妈妈不可置信地看着我,她方才刚给我发配了一个去菜市买豆腐的任务。我有些尴尬地笑笑,心虚地挥挥手机说可以导航,揣着几分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决心走出了门。
直行三百米后右转,过红绿灯......听着手机里传来的导航机械女音,我突然有点恍惚。我当然知道家附近有超市、便利店、外卖柜,可真正的菜市场——那个满是水汽、飘着叫卖声、摊主在案板上“啪”地拍响鲜鱼的地方,早已随着我童年的结束,悄悄从我的生活里淡去了。对我来说,买菜这个动作似乎属于另一个时代,或者至少,是爸妈那辈人的日常。我平常做得最多的,只是在小区门口的生鲜超市买两袋苹果,或者拿几盒盖着塑料膜、贴着“有机”标签的高价菜叶。
时代确实一直在向前走,一部手机就能让我们看见千里之外的新鲜事和好风景,这当然是好事。信息的流动让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宽阔,我们能在几秒钟内浏览世界另一端的落日,能在清晨躺在床上点一份送到门口的午餐。便利、迅速、无所不在,这些词几乎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数据上像无所不知的上帝,可当被问起附近菜市的地址时,我居然连一个清晰的路标都想不起来。
我们站在时代的浪潮上看得越来越远,却似乎越来越看不见身边的东西。以前的“附近”是实实在在的,是楼下的包子铺、转角的文具店、会给我留零食的邻居奶奶;现在的“附近”,是手机屏幕上闪烁的定位蓝点,是信号一圈圈覆盖的冰冷范围。
现代人大多都在远方的想象里奔跑。打开朋友圈和社交软件,满屏东南亚的海浪、北欧雪地的极光、大洋彼岸城市的夜景……我们忙着打卡、忙着收藏、忙着计划下一次出发。“远方”成了一种信仰,而“附近”,却像那些默默倒塌在新一代人记忆里的菜市场一样,安静地被遗忘了。可是那种被远方拉扯的渴望,真的在带我们靠近幸福吗?
转过一个街角,菜市出现在眼前。空气一下变得潮湿,摊位紧挨着摊位,地面带着湿滑的凉意。青菜在水雾下闪着光,鱼摊上传来刀切案板的声音。看着别人在人群中穿梭,熟练地挑选、寒暄,而我只能一边小心避开地上的积水,一边张望寻找卖豆腐的摊子。这里热闹得有点混乱,但混乱里夹杂着一种久违的安定。
这是曾经在我的世界里“消失”过的“附近”。外卖软件知道我爱吃什么,导航软件知道我常去哪里,可没有任何一个软件告诉过我,原来这个菜市里卖豆腐的老板见人就会热情喊你好,给你装豆腐时从不缺斤少两,有时心情好还会多送两块。
我们常将“诗”与“远方”绑定在一起,好像只有走得足够远,生命才有资格被写成一首足够好的诗。但其实,我们的“附近”才是诗诞生的地方。那天我离开菜市,手里拎着刚买好的豆腐,夕阳穿过塑料袋在地上留下斑驳透明的光影。这就是一首好诗——它不押韵、没有精致的标题,却藏着最真实的烟火气,足够温暖动人。
或许,“附近”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被我们的匆忙掩盖,被一步步追逐远方的脚印踩得有些面目模糊。但它其实就在身边,在菜市场的叫卖声里,在豆腐摊老板和蔼可亲的笑容里,在那些触手可及的琐碎日常里。远方固然辽阔,但我们终究要靠这些“附近”生活——只要我们愿意回头,它们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