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道难

作者:曹葳 编辑:董娱辰 发布日期: 2025-02-24

又是一年春夏秋冬,冷空气又临,我却不似23年那般活力四射,而多了几分深沉和愁绪。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不再是初入部门时那个毫无顾虑、四处闯荡、接到任务就勇往直前的“毛头小子”。如今面对活动和稿件任务,我总是思虑再三,甚至会下意识地逃避,不知不觉间,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然而,不再频繁地随着活动四处奔波,我自觉心和笔都锈了、钝了不少。渐渐地,自己也不敢过多下笔,甚至每次打完字,都忍不住询问 AI,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合格。而我的徒弟们给了我不少的灵感和帮助。

说起来,2024年也是我做编辑的第一年。总算是熬到了编辑的位置,但编辑第一篇稿件时我却不自觉地心慌。我不停地问自己:这处修改合理吗?那个用词恰当吗?遇到一些让我纠结的语句,我得反复搜索资料,仔细斟酌后才敢批注。一晃眼,批注一篇悦生活便用了不下一小时。

最初,最让我担心和头疼的便是我的一位“徒弟”的稿子。不因别的,只因她是我的徒弟,而她的悦生活是我负责修改的第一篇。说实话,她和从前的我太像了——喜欢细细碎碎地谈着家常话,却不着文章脉络,洋洋洒洒地落下两千余字,头不对尾,字句松散。秉着带好徒弟的责任,我也在文档中密密麻麻地打下一千多字的批注和修改建议。发给她时,还觉不够,又在聊天框中唠唠叨叨地说了一大段修改建议,只希望能够在下一版中看到另一番天地。然而,万事开头难。三四稿过去,我的这位徒弟仍然坚持让稿件的框架保留原本的样貌,尽管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删去了开头不大必要又显冗长的引入,但仍显得有些头重脚轻。我感慨编辑难做之余,也只能再发几篇“小作文”,一面语重深长地劝,一面又怕自己说教意味太重,加了许多修饰词和表情包,缓和着、商量着。似是这份坚持感动了她,也或许是这篇稿子实在是拖了太长时间,她的第五稿终于向我的修改建议倾斜。高兴之余,我也继续耕耘、修改,终于在七稿之内完成了修稿的任务,也算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秋季招新后,我又“纳”了两位徒弟。我那两位徒弟说来也怪,一个文思敏捷却不擅应用类文字,一个过于擅长议论却显得文笔有些僵硬。半年的悦生活改下来,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敢放心。文思敏捷的怕她走得太远,偏离了在线的路,文字实在的又怕她不懂变通。于是只能一个一个地交流,趁着开例会的功夫面对面地说明问题。目前看来,两位记者也都越了坎、入了门。高兴之余,我也反看自己,小几月不主笔写文,手和脑都僵硬了不少,有时编辑文章时也实在感到自己拿捏不住逻辑点,改了一次,下一次再看便又觉得上一遍改得不好。2024 年,我还带着小徒弟在她的第一篇特稿上栽了跟头。出了问题后,我在群里和大家复盘,主动承担责任、安慰大家,只希望这次的失误不会影响她们前进的脚步。心里满是愧疚,所以每次过选题时,我都会多和小徒弟交流,希望她能找到写作的窍门,顺利闯过这一关。

回顾过去一年,我深感自己没尽到全力,又糊糊涂涂地在做了副组长后,没能带头尽责。转眼间,自己与在线又只剩半年的时间。我只愿在最后半年竭尽所能,尽职尽责,把好关、审好题、编好文,至此,便能称得上是有始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