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八的下午,我漫步在河上街古镇,走在木板桥上,平静的河面泛起涟漪,我可以清晰地听见木板晃动的声音。此时的古镇比起以往更加安静,没有了“给孩子买一个吧”商贩们如此的叫卖声,也没有了小孩和大人关于玩具的争执声,更不见那随声音高低起伏而升升落落的喷泉。记忆中门口那家麻辣烫店的灯牌在一年的操劳后变暗了很多,老板坐在店柜台后面打瞌睡。木板桥边的过道上,高挂的灯笼还残留着去年春节的记忆,身上落满了灰尘。我还记得,几年前,河上街在腊月中旬就开始热闹了,而今年直至腊月十八,我还不曾看见游逛的人群。
我本想赶着过年的氛围,来河上街古镇蹭蹭喜庆,如今看到这番场景略感失望,不禁感叹“过年的氛围淡了一些”。
我发现年假和平时的假期好像没什么不同。接妹妹放学的时候,我在补习班的门口偶然听见几个孩子拿着书包说“虽然又留了一大堆作业,但是我们放假可以休息休息,可以好好玩了”。我和他们一样,放假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个休息和调整的机会,吃上好吃的,但也要走“平时都不见面的亲戚”,说几句漂亮话。而在休息的同时,作业和返乡实践并不会因为假期而缺席。大人们也在说“过几天厂里放假了,孩子们也不用上学,咱们可得好好休息一下”。过年是放一个长假,是所有人歇一歇脚步的契机,也是每个为生活而奔波的人的盼头。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以前的人们平时很少吃上大鱼大肉,只有在过年时,才舍得杀牲畜、吃肉,所以十分期盼过年。过年时,大人们吃一桌好菜、喝一杯酒、吹一捧牛皮,小孩们得一身新衣服和压岁钱,在河东村西头的老板那里挑选炫酷的玩具,再买几盒摔炮,看着爸妈在卖对联的大姐那里挑几副好对联,听妈妈和卖肉的老头砍价。在过年前的半个月里,到处都热热闹闹的;大人、小孩儿从腊八喝粥,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小团圆饭,再到二十八贴对联,直至三十包饺子、吃团圆饭,每天都为“年”忙忙碌碌,大街上行人络绎不绝。所有人都为了过年费尽心思,我们期待着、盼望着、用心准备着,那是独属于过年的滋味。但现在,只有临近过年的那些天,年味儿似乎才浓一些,大家像是完成任务一般去买鸡买鱼,炸鸡块,买瓜子、买糖,根据以往的经验置办年货。好吃的、好玩儿的东西不再稀有。如今的过年更像是人们为吃好饭而找的借口,为了过一个舒舒服服的假期。
今年,雪没有如期而至,北方小城没有了“瑞雪兆丰年”,每天都万里无云,过往的行人走走停停,我们都还在为接下来的生活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