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之前想一想,不要掉入“免费”陷阱
作者:罗佳雨编辑:康瑞昉
发布日期 2021-05-11 09:53:01

“同学,扫一下这个二维码吧,可以免费领电影票。”我正在食堂吃饭时,周围基本上没有人,一位妇女突然走过来,弯着腰,神神秘秘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二维码的牌子。我当即警惕起来,仔细一看,发现其实是一个微信的二维码。因为安全意识比较强,我直接拒绝她,她还多次强调可以免费领取,我反复拒绝后走开,她才没有再次询问。“扫二维码可以免费领取水果哟。”在学校的其他地方也出现过类似的声音,有人拿着二维码牌子接连询问路过的同学,有的同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照他们的指示扫码;有的同学可能警惕意识较强,没有理会便径直走开。

扫二维码真的有免费的电影票吗?真的能领水果吗?他们又有什么目的?其实以上事件极大可能与诈骗有关,这是一种行骗的新套路。以免费的水果、电影票或高利润吸引人的注意是诈骗的一般手段,在个体填写了相关信息后,会被“商家”拉入一个微信群,群里一般就是在说刷单了。而警惕心较弱的人或者为了利益仍抱着侥幸心理的人就极容易掉入诈骗的圈套。从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到掉入诈骗的圈套,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是骗子们太过于聪明,还是我们的警惕意识仍然薄弱。

二维码的普遍应用与我们的生活需要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二维码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工具,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经济运行安全、公共安全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中显示,移动支付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98%的受访者将移动支付视为其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其中二维码支付用户占比达85%,从下载移动应用到共享单车开锁,从移动支付到质量追踪……二维码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应用程序下载等方面。然而,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将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把商家二维码“调包”或替换为病毒,致使商家受到损失。并且二维码承载的信息缺乏审核、监控、追溯、认证,以致于发生二维码诈骗时,相关部门无法快速有效查找到诈骗相关信息。

二维码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也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便利,也被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地方,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这一点对大学生实施诈骗,而且他们总是可以从各个方面渗入我们的生活。QQ中总会收到邀请加入未知群聊的信息,而加入的群聊一般都是禁言的状态,其中一般会有信息是“扫码添加老师的微信可以获得学习资料”;有的人在新生开学季会进入寝室去推销宣传,加微信就可以获得免费的小礼品,他们的目的难道只是为了加一个微信吗;在一些互帮互助的群聊中,也时常可以看见有人发布刷单的招募信息,利润极大。对于此类事件,一般就会是一场骗局。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在面对此类事件时学生就应该提高警惕性,但是大学生被骗事件仍然频发,而其中刷单被骗又占多数,主要原因便是大学生的警惕意识薄弱。

有关二维码的安全使用,最重要的仍然是要提高自我的防范意识。警惕“免费”二字,不要随意扫码添加陌生人、加入陌生微信群,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等等宣传,要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迷惑。若是发现不幸被骗,要第一时间报警,并及时提供信息,维护自己权益。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时时提醒学生不要失去理智,从众多的诈骗事件中吸取教训,提高警惕意识和辨别力。要遏制二维码乱象,也应在立法层面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积极扶持、制定并推广符合国内市场环境的二维码技术标准,依法严厉打击利用二维码实施违法犯罪、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净化二维码领域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维码只是科技发展中的冰山一角,在科技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也可能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做好自我防护,提高警惕性和辨别力,别让骗子钻了科技的空子。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