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苦学:诉“苦”反得乐
作者:李嘉瑶 余佳仪编辑:杨钰灿
发布日期 2022-10-26 22:50:13

“下午4:30我快快乐乐在小雨中出门,准备享受买到的欢乐谷夜场票。坐了30分钟的出租车到达欢乐谷后,却被善良的工作人员告知户外项目停运一天。”“篮球课挺有意思的,就是带我重新认识一下四肢。”……打开朋友圈,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的刘琪琪(化名)总能看到身边人分享的“冤种”经历。“这种表达形式以幽默的口吻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然后用调侃的方式消解自己的‘苦事’。我们这些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感觉生活中的不顺也没那么令人苦恼了。”刘琪琪如是说。

心理学上有一个“犯错误”效应,即人们不会对拥有完美人设的人报以信任,反而会更喜欢和信任那些能看到缺点、会犯错的人。如今,广大网友们充分应用这个效应,摸索出一套“互联网苦学”,即使用互联网的各种流行元素吐槽自己,把“苦”摆出来,而参与诉“苦”的网友被称为“苦学家”。有人认为,“互联网苦学”不过是一场泛娱乐化的文字狂欢。然而,尽管“互联网苦学”的确存在把“苦”解构成笑料的情况,但它的兴起绝非仅因其具有的娱乐性质。

电影《龙猫》中的父亲教育孩子,要以大笑的方式驱散恐惧。与之相同,“互联网苦学”是在倡导以乐观应对挫折的人生态度。表面上看,“苦学家”们是在通过富有技巧性的表演吸引受众,而受众从中仅仅得到了乐趣;但实际上,双方都在这个表演“苦”的舞台上得到了共鸣和慰藉。

“苦学家”们被网友亲切地称为“互联网嘴替”,他们擅长以精准的语言描述“精彩”的故事,生动的细节让无数经历相似者直呼真实。生活中的小风小浪是常有的,装修翻车也好,职场出糗也罢,都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的事情。在现实中,这些小挫败常常被冠上“无关紧要”之名简单带过,而人际关系间的分寸感也容易让人羞于表达情绪。但在网络上,大家互不相识且经历相似,人人都可以放下一切顾虑畅所欲言。

“互联网苦学”的精髓在于,把“苦”摆出来,一起乐一乐。在你一言我一句的吐槽和分享中,受众能够意识到,原来为小事感到苦闷并不“矫情”,并且有许多人在面临着相同的困扰,自己并不是孤单而不被理解的。同时,“互联网苦学”提倡诉苦但不卖惨,不仅评论区中充满欢笑,就连分享者自身也往往泪中带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苦闷的情绪被逐渐瓦解。在此过程中,“苦学家”们展现的是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就算被生活绊了一跤,起身拍拍尘土,自嘲一番后又能重新出发。比起隐藏和沉溺于悲伤,这种自嘲式解压或许是更为积极有效的疏解情绪的方式。

除此之外,在对各种“踩坑”经历的分享和建议中,“苦学家”和受众双方都能够收获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例如近期凭“倒霉”爆火的罗兰朵女士,她在分享自己越装修越糟糕的房子时,一方面以自身装修失败的经历为网友们提供了大量“避坑”经验,另一方面罗女士也从评论区中获得了不少建议,并据此加强选择、改善风格,使得装修之路逐渐向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苦学”为网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在其中,网友不仅能够倾诉苦事、缓解情绪,还能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

有人把“互联网苦学”比作“电子咖啡”,初品苦回味甘,还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它表面上是“苦”的宣泄,实际上是“甜”的慰藉,是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中华民族向来重视“磨炼”,强调“有泪不轻弹”,隐忍痛苦方能长成英雄。在推崇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吃苦”一事不应被神化,我们在遇到苦闷时,不必如哑巴吃黄连般默默隐忍,而应寻找合适的方式处理情绪。毕竟,值得歌颂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勇于直面苦难的人。“互联网苦学”并非在批判和拒绝苦,而是不笃信苦,并以积极的方式处理苦闷情绪,从苦事中吸取教训,由此将“苦”的效益最大化。

生活中,经历负面事件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对自我评价和情绪健康的“磨损”。然而,人人发声的互联网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些原以为难以面对的困扰,还可以这样被调侃,人们可以选择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苦事”,找到情绪释放的新出口。曾有一项调查显示:54%的年轻人每天都在焦虑。因此,给他们留一扇小小的透气窗口,创造放松时刻十分重要。对“苦学家”们来说,乐观的心态是他们的铠甲。焦虑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焦虑。

如果你的生活中也遇到了什么不顺利的事情,不妨也尝试运用“互联网苦学”,体验苦学家们“我苦了,请你笑”的潇洒吧。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