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
作者:贾钰婕编辑:司小平
发布日期 2022-09-17 10:56:49

我曾经幻想过很多次,离开在线时我的模样,是饱含热泪,还是一身轻松?可是真到了这一天,我心中突然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升起,落笔时,竟然比以往任何一次写稿还要凝重。

回顾这短短两年时光,那些热血的片刻被我默默储蓄起来,是属于我的,也是属于所有在线人的独家记忆。在横冲直撞的二十岁,我们走了好远的路,看了好多活动,写了好多的稿子,而后成为更加了不起的成年人。

我当然记得,刚刚进入暑期营的我,逃离了高考的牢笼,认为天地辽阔,任我闯荡。结果,在第一次培训中,我就发现那些自认为的闪光点其实不值一提,高中和大学千差万别,我不过是一个需要大量的攻略才能勉强进入下一个关卡的新手村小兵。庞杂的知识堆积在我眼前,我才惊觉除去成绩之外,还有更多未知的空间需要我去探索,需要我沉下心去摸索。在暑期营的日子苦涩但是难忘,苦涩在于我总是需要反反复复看很多遍资料,才能学会一个小技巧,难忘在于这算是我这十八年来,完全由我自己独立完成的一个项目。我听着学长学姐们的侃侃而谈,心中暗想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具备这样缜密的思维和有趣的文笔呢。

我当然记得,第一次写稿是为了2020年的迎新晚会,线上观看的滋味并不好受。第一次写新闻稿的我便出了“大乱子”,格式不对,主观色彩太过严重,表演人员名字写错,满屏的红色批注让我惊觉,原来理论和实践还有很远的距离。后来,我把犯过的错误都记在本子上,每一次写稿前都要再看看,每一次得到反馈后都要记上一笔。我就这样在写稿的“小白”之路上走着,笔记本也越来越厚,虽说每次的稿件都不能十全十美,但是我希望错误能够越来越少。

我当然记得,我们第一次集体行动是在运动会的“小黑屋”,活动追着人跑,一天一两篇稿子是常态。从小便喜欢单独行动的我第一次尝试与那么多人合作,与那么多人聊天。热闹而真诚的氛围让我在武汉第一次感受到莫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想我们大概都是同一类人,为自己心中的执念而坚持的人。我们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但是当我们拿出电脑,打开word,开始敲键盘的时候,我们是一样的。我们会因为改完一篇稿子,长舒一口气;会因为一直找不到采访对象,着急地走来走去;会因为一些小事情,便欢欣雀跃很久。

我当然记得,在每一次例会上,我们讨论选题,畅聊生活学习压力和烦恼。我一直认为,华大在线是一座乌托邦,那些积压在心中很久的乱麻,我都能够毫无防备地向大家倾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是很感兴趣的话题,我都会写在选题里,直截了当地写出来。选题能否通过当然是一个我很关心的问题,但是例会之于我的意义不仅仅是这一点。开会前,我们会聚集在一起聊闲话,恨不得把一周的见闻都说出来;开会时,我们会听老师的指导和点评,记下新闻写作中的注意事项,警惕自己不要再犯;开会后,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接上没聊完的话题。

我当然记得,老师说过的好多话,为我的写作操过的心;我当然记得,我们跑过的好多活动,为遣词造句激烈讨论;我当然记得,我采访过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对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当然记得,“我”这一个体融入“我们”这一集体,交过不少的知心朋友;我当然记得,我们发生的种种,这也是我的人生财富……

至此,我的两年在线时光就要画上一个句号了,但是我们的故事并不会完结。感谢老师这两年的悉心指导,感谢学长学姐的关心与帮助,感谢身边伙伴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我在在线遇到的所有人。

王小波曾说:“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作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这句话送给我自己,也送给在线的所有人,希望我们永远热爱,永远向上,永远online。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