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不再见
作者:罗佳雨编辑:司小平
发布日期 2022-09-17 10:55:19

在几岁的年纪,听得最多的是大自然的吵吵闹闹。小鸭子踩在小水坑里摇摇晃晃地朝前跑去“啪嗒啪嗒”的声音;小猫慵懒地睡在柔软的草垛上,发出细细的呼噜声;清晨的农民伯伯一边背着背篓一边走在菜地里,碰掉晶莹的露珠,发出“沙沙沙”的声音;睡着懒觉的我,伴随着附近火车驶过“咔哒咔哒”的声音,轻轻翻身,透过老家土墙上的小孔去听、去看外面的世界。这时候的我,因一份兴趣,也因一种懵懂,我喜欢听这些声音。

到了十几岁,听见更多的是内心的独白。从不同地点出发,我乘着一趟又一趟的汽车,奔赴四季。车窗里总是热闹的,成人、小孩子、少年们,都说着自己的故事;车窗外,途径的风景很美,五彩斑斓。坐在窗边的我却难以记住这些风景,也记不清哪次听到了什么有趣的故事,这时候的我,更习惯与自己对话,甚至变得“封闭”。每每遇到难过或者开心的事情,我会选择记录在小小的本子上,文字,便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最浪漫的形式。世界热闹喧嚣,我不再常常将目光投向周围,“要坚持”“要变得更好”“要努力生活”,在内心无数次的独白之后,我也在渐渐靠近热爱的生活、热爱的职业,热爱的未来。

高考后的夏天很燥热,生活很忙碌,在大学生活开始之前,我被华大在线吸引,20年的夏天,我和在线的故事悄然开始。

两年以来,我以记者的视角写校园新闻、学子故事、青春感触,第一次写下“华大在线”的电头,第一次把一篇稿子修改五六次,第一次和一群伙伴奔赴同一个目标,第一次拥有记者证,在这些“第一次”的背后,也写下我与在线的故事。犹记得老师悉心的指导,学姐学长在深夜给我有点糟的稿子批注,在线的大家在每周例会的见面、每次的欢笑,也记得懵懂的我们逐渐成长为“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小记者。

加入华大在线不仅仅是一次新奇的探索,也是我想要“走出去”的尝试。“以前习惯于与自己对话,未来的我也想与他人对话。”我重新听见大自然的声音,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文字工作者的身份写下树的故事、夏天的故事,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细节;在求学的过程中,我有幸加入支教的团队,同样也会以记者的视角去听、去看、去交流,记录“那个夏天满墙的狗尾草”,我逐渐将记者的身份带入我热爱的事情;在带上记者证的许多个瞬间,我听他人的故事,写下他们的事迹感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热爱之上,有许多的他们更为一份责任而付出。作为一名校园记者,我学会了倾听,我敬佩于他们的付出,我感动于他们的坚持,也欣喜于他们给我的启发。听见,不仅是一种声音的传递,也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也许,成为记者,要学会听见外面的声音,也要学会听见内心的声音。

在线的我,是另一个我,开心的我,精彩的我,永远值得怀念的我。两年的时光,见证我从十几岁跨入二十岁的时间之门,见证我的许多次抉择与舍弃,见证那些难忘却逐渐变得模糊的日子,两年写下的故事啊,真的值得被听见。听见那七月的万物热烈,听见那八月的火车驶过,听见那九月的我们欢笑依旧,听见一个小小的我一路走来的絮絮叨叨。在周五的例会上,在周六周日的活动现场,在某天改稿的深夜,在热闹的舞台下,在录音机前,在一字一句敲打键盘的当下,所有的所有,见证我从“兴趣”到“热爱”再到“责任”,因为热爱而选择,因为责任而坚持,便是我在在线的成长。

犹记得,十岁的艺术相册中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如今,我执笔写他人的故事,笔墨之外,我也不断丰富大学生活,不仅做未来“闪闪发光”的教师,也做记录生活、传递美好的小记者,写他人也写自己,我更想写下“我们的故事未完待续”。

听见,未来的未来,在一个很近很近的地方,我们依然在线,不说再见。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