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无法随风逝去的童年记忆
作者:屈诗艺编辑:陈培浩
发布日期 2021-01-15 20:10:46

 《城南旧事》是我国第四代导演吴贻弓的代表作,是一部有些久远的片子了。影片改编自林海音的同名小说,从笔头到荧幕,林海音对童年、对北京、对大陆的怀念都和影片中小英子纯真美好的童年记忆永远留了下来。这是一部如散文般清新隽永的影片,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物矛盾,却依旧令人心绪起伏,在观众的心头笼罩上一层淡淡的怅惘。

小英子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冬阳之下模仿骆驼咀嚼草料的模样充满童趣,令人不禁慨叹已然逝去的童年。我们逐渐长大,不再像儿时那样能够对着大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物好奇半天。幸而,这部影片带我们走进小英子的童年桃花源。

影片最令人着迷之处,就是人物所怀的心事。那些心事从小英子清澈的眼神中反映出来,与她童年的甜酸苦辣紧密交织在一起,令她难忘。别人巴不得远离的惠安馆疯子秀贞成为了小英子的好朋友,秀贞与爱人、与骨肉凄惨别离,在一个暴雨夜与女儿相认,又惨死在火车下。小英子的好友妞儿受尽养父母的打骂,遍体鳞伤。家里雇的佣人宋妈悉心照料雇主家的孩子,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儿女,在思念家的时候默默流泪。每个人物都是那样有血有肉,挣扎在生活的漩涡中,又一个接一个地远离了小英子,一点一点地带走了小英子的童年。就像原著代序中说:“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心事,往事,不思量,自难忘。

“离我而去”在整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与往事“已逝去”的特征契合,营造了怅惘迷离的氛围,留白则是导演营造这种氛围的重要手法。秀贞母女被火车辗死的凄惨下场被画外音中报童“号外号外”的吆喝声带过,观众猝不及防,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妞儿与养父关系僵硬,相处缺乏温情,从身上的伤痕和行路时养父对她的推搡可见一斑。宋妈得知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在了,没有号啕大哭,只是脸庞失去了生气,木然的神态传达出“哀,莫大于心死”的心声,让人忍不住心酸落泪。没有过度煽情,一切都表现得含蓄内敛,通过一种“默然”引发人们的思考,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出荧幕实际上想表达却无法呈现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离我而去”的怅惘。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旋律悠扬舒缓,在影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起伏反复出现,完全可以称作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看过这部影片以后,再听到这首歌的旋律,就会被带回怅惘迷离的氛围中,回忆起电影的情节,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记忆,回忆起告别童年的伤感。在片中小学毕业典礼时,《送别》响起,送走了一批毕业学子,他们告别童真,走向成长,遵循着时间的规律。小英子无知无邪地在礼堂里尽情歌唱着,也不知道那时她会否想到,自己终有一天会辞别昨天,辞别童年。

影片如般散文“形散神聚”,截取原著中三篇小说,剧情稍显分散,但具有较强的整体感。笔者看来,影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核心情感的统一,还有导演善用“反复”这一艺术手法的原因。从水井中打水起来,清澈的井水在水槽中缓缓流动的情景反复出现了四次,由冬到夏有所不同,时间的流逝有了具象化的代表。时间是城南的时间,故事自然是城南的故事。这一次次重复将人拉近,我们仿佛成为城南的居民,影片中的琐事就是城南胡同的烟火气,表现的是生活。

在雾气缭绕的山林、弯曲通幽的小径和消失的人影中,全片抵达了尾声,美得近乎凄艳的景色映衬着小英子无限的伤感,我意犹未尽地和主人公一起结束了对童年的回忆。即使满山红得热烈的树叶抽离了颜色,童年的记忆也无法随风逝去。如诗如画的影片清新隽永,传递着艺术永恒的美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