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新:华师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作者:程佳维编辑:李欣悦
发布日期 2016-12-25 11:29:00

文/程佳维

华中师范大学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始于晚清民国年间,从正式成立向外展出至今,已有六十余年。但由于博物馆几经迁移,对于一些对华师历史不甚了解的师生而言,博物馆似乎很遥远,很陌生,里面的藏品也只是很有价值的“老东西”。其实在博物馆内被精心保存的两千多件文物,年代早至石器时代,晚到民国时期,每一件都有着一段值得铭记的收藏故事。或是历经艰辛发掘而得,或是走街串巷寻访收购得来,又或是留有名家手泽的文博佳话。

齐心协力 积水成渊

50年初,时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的王自申老先生有一日前去钱基博家中拜访,看到钱基博先生家里各类文物收藏极丰富,他本人也十分喜爱鉴赏把玩各类文物,便问道“我们学校是不是也建一个博物馆?”

钱老听后非常赞同,并自己领头,将“数十年笔耕舌縟之余以渐积累……凡二百一十一件,自商周三代历汉唐宋元,以迄于明清”的藏品全部捐赠给我校博物馆。分为殷墟龟甲、旧玉、旧砚旧墨、古拓、书画墨迹、图书金石等十大类,有玉器二十六件,青铜器八十件,历代货币五十二件,古瓷二十五件,书法绘画二十八件。钱老当时担任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席,于1952年开始筹建文物馆,1953年建成。我校博物馆公开陈列的文物中,就有钱先生捐赠的青铜带盖双耳方壶、晚清龙形玉佩等。

1951年至1957年,老校长章开沅与钱基博在华师同一系科工作,这也是钱老生命中的最后几年。章开沅写有一文《诂经谭史,言传身教--纪念钱基博诞辰一百周年》,就怀念道:“钱老出于对国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数万册图书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又把大批心爱的文物捐献出来,帮助学校筹建历史博物馆,以后改为文物陈列室,正式向校内外开放。我校师生,乃至整个武汉地区的许多中学师生,至今仍然从钱老的遗爱中受到教益。”

在钱老的带动下,校内外前来捐赠的人不断增多,馆内藏品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1953年,时任我校教务处长的卞彭,是李鸿章的外孙。卞彭的妻子王爱施女士,是王宠惠的侄女。王氏家族收藏诸多珍品画作,其中选出几幅作为王爱施的嫁妆,陪嫁至卞家。王爱施也慷慨将自己的嫁妆于1953年赠与筹建中的历史博物馆。其中包括东方塑献寿图等古画40帧,宋代汝窑碟古瓷十件(套),乾隆珐琅大盘一件,古树根桌椅一套。

众多藏品内,有一件出自敦煌石室的唐代写本长卷。是在我校历史系执教40余年的张舜徽先生所捐赠。张舜徽曾在兰州大学任教2年。兰州距离敦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远,张先生偶然得到这长卷,并将其带回,于1952年捐赠给我校博物馆,保存至今。唐代多使用手写卷轴,宋代才开始有印刷术,因此这写本长卷尤为珍贵。

前后从事文物保管整理工作20多年的崔曙庭教授告诉记者,五十年代,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市场上,流落出很多珍贵文物。当时文物并不受重视,很多卖家对文物的价值并不清楚,且买家也少,于是“捡漏儿”的机会也就多了,文物价格也不会虚高。博物馆如今收藏的一批鼻烟壶,甚至是当时购入文物的赠品。

想要收藏到精品,不仅需要博物馆收购人员的“火眼金睛”,资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虽然那时学校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但由于王自申院长的重视和支持,在1954年前后,仍然筹措出大笔资金购买了一批文物,并请来专业人士进行了详细的鉴定整理和分类造册,纳入学校财产。钱基博先生还在展陈文物分类编目、展品说明及档案编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亲自撰写了《历史博物馆赠品说明书》、《文物研究》以及三十万字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陈列品研究报告》(未完稿)等。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