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采访团走访香溪:变迁的乡村,驻守的人儿
作者:张无为 范林 陈思文 胡康平编辑:值班编辑
发布日期 2014-07-09 17:33:00

离家▪归家

2002年,因三峡工程水位上涨房屋被淹,刘红星举家搬迁至山腰,成为香溪村后置居民的一员;2008年,每斤4分5的柑橘林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刘家五口人的生计,刘红星第一次离开香溪村前往襄樊务工;2013年春节,香溪村征地架桥的政策下发,刘红星再次回到家中,希望能在桥梁建设工程中谋一份职;大桥建造工作结束后,刘红星将仍然选择离开家乡务工,“否则没有收入,不能养家”。

搬迁前,刘红星靠他的背篓背起了整个家庭。那时刘红星为来往的船只、客人搬运货物或是为当地建房子的村民搬运砖块。家里的六亩柑橘林也是刘家的重要经济来源,没有通路通车的香溪村,刘红星背着背篓走过吊桥,将橙子一篓篓地搬运至渡头,用3.8角的价格卖给商家。那时的刘家,生活不算富裕却也能度日。

搬迁的政策下达后,刘红星家的房屋、土地都被大水淹没,凭着积蓄,刘红星花了六年的时间重新建屋,打理政府分配下来的4分5的薄土继续种植柑橘。溪面变宽,吊桥消失了,唯一通往镇上的路被打断,香溪村从繁忙的“小香港”一夜间变为了与外界交流不便的小山村。刘红星的背夫工作无法继续,橙子也无法自行运往城镇。商家开始上门收购橙子,但运费、打蜡费却仍然算在收购的价格成本里,十几年过去了,物价上涨,但刘家的橙子的收购价格不涨反落,“交通太不方便了。”

2002年,为了补贴家用,刘红星决定外出务工,恰逢外企招工,他便在宜昌的制船厂签订明确的劳动合同,培训后从事打磨、喷砂作业,每天从早上八点工作到近零点。打磨工作要求定量完成规定工作,薪资120元/天,喷砂为包月工作,每月工资3000元。

刘红星在工地里同七个工友居住在制船厂租的房子内,并且在食堂免费吃中餐和晚餐。食堂每顿只提供萝卜、白菜等素食,伙食较为简陋,刘红星的邻居都笑着说她宁愿自己掏钱到外面吃也不愿意到食堂吃。

即便离家,刘红星还是平均每两个月回家一次,看望仍留在家中年岁尚高的双亲。村里的中青年已经很少,同刘红星同期外出打工的有近半数,“还有六七十岁的老头在和我一起打磨。”

年初,得知政府将进行大桥建造时,刘红星辞去了制船厂的工作,希望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找到工作养家糊口。在家中待了已有半年,政府还没有完全确定建桥的事宜,刘红星只能打理着他少有的柑橘林,努力培养出精品在开年时卖出好的价格。

我们同行登上他的柑橘林,发现土地被红色的线划分了一片片的区域,“红线那边都是政府要征用的土地。”刘红星一边施肥一边说。已被征用过一次土地的刘家,将被二度征用,原本就已贫瘠稀少的土地,也许在不久之后将会更加贫瘠更加稀少。

“随时都可以回到制船厂,但是不想回去。”问及刘红星以后的打算时,他说道。

几度离家,几度归家,是刘红星对于生活的无奈,却也是他对于故土深深的眷念。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