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师范生】师范生,未来有你
作者:华大在线编辑:周健
发布日期 2014-06-24 08:30:00

最佳师范生集体:属于“思一”记忆的共同体

文/郑子文

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已走到了10:30,西八活动室里2012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一班的班会还在进行。全班30个人,谈到当初为何选择做老师的专业时,竟默契一致地称“意外”。

班会从晚上7点开始,3个多小时,30个人依次上台分享自己选择师范生的缘由和看法,并没有人因此厌烦、早退。“班级里第一次那么真诚、无话不谈,紧紧聚在一起。”邵敏说,“也许大家都是意外来到华师,这种意外很有共鸣。”

“不管我们是因为什么来到了这里、选择了当老师,我们都要努力做一个平等的老师,不偏见文科生、不偏见女生、不偏见差生。”班长车榆作着班会总结,对于“平等”这个词稍显“幼稚”的描述,却成了整个班的“成熟”的默契。

凝聚:每晚学习的“寝室共同体”

去年12月5日,当第六届师范生技能竞技周闭幕时,在台下车榆看着台上的热闹,并没有融入闭幕式的欢庆氛围。虽然张梦婕最后拿到了粉笔字第二名,但是这么一场从班级、学院再到学校层层选拔的技能比赛,大二的表现始终和大三的学长、学姐差一大截。

她心里有些着急,她说:“毕竟转眼就将是大三大四的人了,自己以后当老师,却连讲课都讲不好。”

寒假回来,3月正值“师范生最佳集体”的评选。借着评选机会,正好可以开展学习师范生的技能。“怎么开展?怎么落实到每一个人?”她问自己。

班级中讲课最好的当属刘聪,她们寝室四人平时在大家看来都很“学霸”。“寝室共同体”是刘聪四人在争评“最佳寝室”时提出的。作为“学术科研型”寝室,刘聪介绍说,她们把寝室设为第二个学习环境,室友间相互监督、促进,彼此提意见,彼此锻炼教师技能。

这给了车榆启发,“寝室共同体”一词开始在班级推广。“也许整个班级大统一地搞学习并不现实,但在关系紧密的寝室内部开展学习活动,会更有效果。”

4月15日,西区308寝室车榆、邵敏、杨晓莹、周密4人今天第一天实行“寝室共同体”。她们规定,在每晚的9:30~10:30,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专心准备师范生技能的练习。

强忍住看韩剧视频、强忍住刷社交网络,寝室长车榆在9:30站在了寝室小黑板前,鼓动四人写粉笔字。第一天的尝试显然让车榆寝室四人有些不习惯。一个小时里,她们练了粉笔字、练了即兴演讲、练了说课。

时间还是晚上10:30,这一次拨到5月份。“寝室共同体”这个词早已在一班班级里盛行,各个寝室分别开展着内部学习。一个多月的坚持后,一班各个寝室每晚都有自己的师范技能“show time”。不同于第一次尝试,在这短短一个小时,车榆她们寝室却已能把练粉笔字、模拟说课、拟写教案等演练安排得紧凑、有序。

车榆笑着调侃说,自己讲课时会缩着头,手势很多很紧张。“但现在会尽量克制了,老大她们总是会笑我,让我改正。现在连粉笔字也不比以前歪了。”

师范:你好,未来的我

“寝室共同体”带动了寝室内部师范生技能的熟悉与掌握,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对“行为世范”做好了准备。

为了进行“最佳师范生集体”的评选,班级召开了“未来的我”主题班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的班会,每个人都讲着“自己为什么选择当老师?”、“自己想当什么老师?”。

“大家仿佛都得到了一种认同感。对过去经历的认同,让大家都很有话聊。”邵敏说。谈及未来的我,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做一个“平等”的老师。

车榆还特意想出了教师面对的“一百个场景”,来考验大家对“师范”的准备,场景涉及突发应急处理、教学授课、班主任管理等方面。同学依次抽“难题签”,或是处理学生早恋问题,或是解决学生考试作弊问题。

上春山抽到的是“如果遇上地震,你会不会做范跑跑?”这并不是一个好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时他顿了顿。他说:“这需要分情况。我不能在这虚伪地作担保。”

“为什么不呢?”有同学问。

“逃生是我的本能,这是每个人的意识。但是如果我是一个好老师,我和学生们相处很好,甚至融为了一体,我想我一定不会跑。”

为了“未来的我”,大家准备着,准备了很久。事后,每个人手上都拿到了一个信封,写一封给自己未来学生的信。周密拿着笔,几次在信纸上想按下笔,却又顿了顿、犹豫着提起笔。她自言自语道:“其实我也没准备好。”

三排短短的字,写了有三分钟。信上如是写道,“知道自己以后也会是很逗的,老师学识也不是很渊博,但我想用我的平凡和踏实去影响你们的不平凡”。

[1] [2] [3] [4] [5] [6]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