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悦:不虚度不滞留 文理兼修无畏跨界
作者:吴玉薇 刘天姿 宋新园编辑:向卉
发布日期 2020-11-30 20:29:57

张子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中澳)专业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连续三年学分绩专业第一,为国家奖学金、博雅银桂奖学金、博雅丹桂奖学金获得者;先后荣获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三好学生、校网络宣传工作积极分子、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全国三等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省二等奖,现已成功推免至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攻读硕士。

学习如长跑 厚积薄发

“爸爸常说,我是一个不适合短跑冲刺的选手。所以别人停下来的时候,我没敢停下。”大学生活对张子悦而言,是充实与忙碌,是简单和重复。“记得大一寒假,大年三十我还去家乡当地的图书馆自习,很幸运,领到了管理员奖励的一颗糖”。一直努力的孩子,总会得到生活的糖果,三年来的学分绩是“奖励”给张子悦的第一颗糖。

学习就像长跑,日复一日地坚持亦需要合理的方法,将学习任务“日常化”是张子悦最常用的学习策略。在张子悦看来,每日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更应当有所权衡,不重时长而讲求效率。做计划是张子悦及时反馈学习效率的第一把量尺,在学习令诸多生科学子头疼的生物化学课程时,她巧用学习方法,课前认真了解课程重难点、对每日每周的学习任务量做好分配计划、将复习任务分解到每天……“化繁为简”让张子悦的《生物化学》学得游刃有余。

“不仅对于专业课,英语的学习也是这样。”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坚持每日五十个单词、坚持每日一篇外刊阅读,大概就是这样点滴的积累和坚持的韧性,给予了张子悦最灿然的收获。2019年首次参加雅思考试的她获得了7.5分。除专业课学习及英语外,张子悦不断尝试和突破,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教师资格考试……“每场考试或竞赛的筹备对我而言都是长期的过程,点滴的积累和长久的坚持便是成功的秘诀。”

青年应担当 奋进而向上

作为年级首批入党申请人,在2017级研习班和学校党校的培养教育下,张子悦现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她先后担任59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宣传委员,第4期发展对象培训班班长。“递交入党申请书,对我而言是一种庄重而无悔的选择,也许现在还没机会轰轰烈烈地奉献自我,但也应在琐碎生活中挖掘知行合一,以担当精神引领进步行动的力量。”她这么说,也这么做。

大学期间,张子悦热衷于宣传工作,发表新闻稿件三十余篇;热衷于志愿服务工作,2019年度志愿服务时长达200余小时。源于心中的责任与热爱,大三暑假,她踏上了支教的路。“短短17天,记忆里除了异常的炎热,大概是最真实的快乐,现在每每想起,脑海里全是小六班十三名孩子灿烂的笑脸和爽朗的笑声”。

2019年10月,张子悦作为世界军运会公开水域项目反兴奋剂中心的志愿者服务赛会,“与运动员沟通交流做兴奋剂检测的程序十分严肃,任何一步的纰漏都可能涉及到成绩和排名的变动。工作期间,我第一次如此强烈的体会到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第一次深深体悟到我们这代青年人在社会上扮演的并不再是孩子的角色,是该做些什么了。”疫情期间,张子悦相信文字也有温暖和坚定的力量,2020年2月她响应学院号召,发表战“疫”随笔《等春天》号召身边同学粉碎谣言传递大爱,生科学子将知识转化成力量,满怀希望静候春光。

文科与理科 生活与理想

“有些人是为了生活的理想,有些人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和想法,但我总想离最初理想中的自己近一些。”虽高中学的是理科,但对于人文的热爱并没有被张子悦搁浅在心里。“热爱生命科学,热爱人文学科。”张子悦依然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储备能量,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她有抓住的能力而不仅仅将收获归为运气。

“与科学技术史的相遇,是偶然的邂逅,也是长期的积累。”平时的学习中,张子悦对于课程中演进历史、重大突破、发展规律等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也常常尝试梳理发展脉络和其间逻辑。在她看来,该部分内容包含着最浓郁的“生命”气息,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该门课程跳动的脉搏和演进的方向。“学习《免疫学》“免疫学史”时,我感触颇深,认识到人类对于每种疾病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也并不简单,经历了从经验到实验、从宏观到微观、从人体到分子的几种变化,一步步更深入详尽。”

疫情期间,偶然看到韩启德院士《科学与文明之间》的讲座使她深受触动,有了扎根“科学文化”这片土壤的想法。“有了想法,便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今年七月,张子悦先后参加了中科大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主办的“科学与文化”夏令营与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的“探寻共和国科学家成长足迹”夏令营,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夏令营之后,更紧张的学习与付出成为这个夏天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应了那句“一直努力的话,运气一定不太差”,如今她终于实现了扎根科学文化土壤的“小目标”,推免至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攻读硕士。

“未来道路虽长,但也不必畏惧。”她说:“不虚度、不滞留,勇敢尝试,努力奋进是青春最无悔的选择。坚定勇敢地走下去,未来道路上总有收获。”

(作者均为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