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阳:从记者之路走上三尺讲台
作者:钟美琪 王珏编辑:庄徐英
发布日期 2015-06-18 08:59:00

  
   从新闻之路走上三尺讲台
  
  2014年9月,朱雨阳回到母校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实习,承担两个高二行政班的政治学科教学工作。在此之前,他刚刚结束了在北京《中国青年报》作为实习记者的三个月生活。
  
  在首都街头写尽人间冷暖的经历还冲击着他的脑海,他又马不停蹄地走上了三尺讲台。他想象过很多次这样的场景:他喊上课,班长说起立,学生们站起来,他接同学们好,当曾无数次幻想过的场景真正发生,当他真正第一次承受来自学生们的那句“老师好”,那一刻的心情,“还真的,蛮开心的。不,开心这个词还不够表达,应该是觉得人生一下子升华了,人生价值就在那里了。”
  
  教师生涯中的第一节课上得很顺利,一堂内容讲下来,正好打下课铃,既没有浪费时间,也没有拖延。在教室后旁听并为朱雨阳作指导的,正是他高中时的政治老师,老教师走到教室前,欣慰地拍着新教师的肩膀,“不错,把场子撑下来了。”
  
  朱雨阳感谢那些做记者的岁月,让他学会怎么样去跟人去沟通。还记得不久前的一个白天,他蹲守在北京城一处阴暗的小巷里,小心翼翼伪装成来此做社会调查的大学生,与在此居住的“蚁族”们搭讪套话。而在更久之前的无数个白天和黑夜,他看着校园里走过的陌生男女,努力克服心理障碍,上前询问。
  
  岁月流转,当他站在坐着数十位学生的教室中,一边讲着知识点,一边与学生们同步沟通:“这里听懂了吗?”“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和我一样吗?”四年来不同又相似的场景交叠在一起,令人莫名的感动。

 

  当然,真正走上讲台,除表现出在大学里积累的优势外,更多的是发现新的挑战。
  
  时代发展的迅速令朱雨阳吃惊,当他再回高中,发现现在的教学方式跟彼时他读高中的教学方式差太多。他所签约的金华外国语中学,是当地最优秀也是最前卫的学校之一,在学校,他不仅要上政治课,还要上任选课。像大学一样,每周一个半天早班,学生们会按照开学时自己选好的课程到对应的教室上课。朱雨阳笑笑,“我考虑开一些我在大学上过的专选课,也可以开一门新闻写作,有很多东西需要准备。”
  
  不仅如此,与四年前相比,常规的政治课也变得并不“常规”:老师上课,不仅要讲授知识点,还要组织学生们开展groupdiscussion。朱雨阳对导师设计的《政治生活》一课印象深刻,本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导师将讨论主题定为“假如你是外交部长,如何回答日本记者在两会上的提问”,学生小组们把想法写在各自的白板上,集体讨论,派代表到台上发言,竟搞得十分有趣。
  
  朱雨阳喜欢这种有趣的授课方式,但这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每节课需要“不断地去挖掘素材,然后提供学生这种平台去做展示”。他也设计了一节groupdiscuss,内容是《民主决策》,查阅了大量资料,他最终选定采用模拟听证会的形式。
  
  “真的还要努力。”再过两个月,朱雨阳就要在金华正式开始自己的教师生涯了,与同行的前辈们相比,他觉得自己抓知识点的能力远远不够,打算到岗后多去其他课堂听前辈们上课。

  2015年的夏天,这是朱雨阳职业生涯的开端,也是他四年大学生活的结点。想起大一时填的那张愿望表,朱雨阳仍是发笑,“新生总是对大学充满期待。”他猜想,女生可能会期待一场图书馆里的偶遇,而男生大概比较期待打一场很好看的球赛,“但大学规划,难免都是很抽象的。”
  
  一步一步走来,“最初连记者团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还以为可以出境呢,”到踏上一条记者之路,最终一路走上了三尺讲台,曲径通幽,初心未变。

上一页 [1] [2]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