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阳:从记者之路走上三尺讲台
作者:钟美琪 王珏编辑:庄徐英
发布日期 2015-06-18 08:59:00

文/钟美琪 王珏

前几日,临近毕业还在学院值班的朱雨阳无意中翻到一张旧表格,上面是四年前,辅导员让还是大一新生的他们写下的大学愿望。看着表格上空洞的“要掌握教师技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字句,朱雨阳笑了出来,“我没有想过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却误打误撞成为一名校园媒体记者,从见习小记者到校党委宣传部记者团副团长,从参加校园媒体工作到在《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型媒体实习,并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主席,主持学院宣传工作,在很多人眼中,朱雨阳走的是一条“明晃晃”的记者之路,但最终他却签约金华外国语中学,回归到了“师范”。

其实,对朱雨阳来说,师范并非“回归”,而是“初心”,记者之路也并非一段明晃晃的经历,而是宝贵的职业财富。

一个不做师范事儿的师范生

“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这十二字志愿是朱雨阳亲自填写的。他总记得自己高三时的英语老师,因家事不得不请人代课,竟在教室里三鞠躬向学生致歉。“其实她没有对不起我们。那时我就觉得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当学生能够记得你,我想一定很开心。”

然而作为一名师范生进入大学后,朱雨阳却几乎从未参加过师范相关的活动,他总说自己“不像一个师范生”。

在许多老师和学生的眼中,朱雨阳最鲜明的形象是校党委宣传部华大在线的小记者。在大一到大二的两年时间里,他总是带着纸笔奔波在校园的各类场所,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感兴趣,会对学生、老师、校领导、包括食堂大妈在内的不同的对象进行穷追猛打式提问。

像所有刚刚结束高考的大学新生一样,朱雨阳觉得大学是一个很美好的地方。回想那时的心情,他“觉得来到大学,要完成些什么”。而当他写的关于食堂问题的新闻稿件发布在网站上时,他感到自身正散发出浓浓的正义感,特别当有同学找到他:“哎,我遇到点事儿,你看能不能写篇稿子给报道下?”他觉得这就是自己“要完成的什么”。

也不是没想过多参加培养教师技能的活动,也曾翻开学生会整理的社团名单,一行行看下去,手指朝“心心火义教之家”一戳:“就是它了!”也曾跟随爱心大部队去汉阳为农民工子弟做课后辅导。一切并非没有意义,但他就是不知不觉的,慢慢将重心全部转移到了采访和写稿中去。

“记者团压力很大,无暇他顾。”现在想起,他仍然作“承受不住”状以手捂脸,“前辈们超严格,经常在群里当着所有小记者的面骂其中一人的稿子。”他形容那种感觉是被“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甩在脸上,被骂的人只能坐在屏幕前“默默地承受”,然后回复:“好的,我错了。”“知道了,我马上去改。”

但他从心里喜欢这样的方式,能够最直接地知道自己的缺点,“表扬我也爱听,但批评才让人觉得进步,感到有劲。”所以,即使辛苦写出来的稿子被从头批评到尾,即使反复修改后仍被骂“还是这么烂”,他也只是“心大”地说句“好背”,然后精神十足地去写新的稿子。

一切付出都有回报。大二时,朱雨阳与搭档采访马敏,做了一篇关于空调安装的报道。时值盛夏,桂子山上正上演着一场旷日持久的“空调运动”,许多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日志,往往将这篇报道作为“证据”引用。稿件每被引用一次,点击量就“蹭蹭蹭”增加几百。他和搭档两人热衷于“窥屏”,看到新的转载还会打电话互相提醒,在屏幕前暗自“嘚瑟”。

太多类似的喜悦,支撑着走过无数在烈日下奔波采访、在深夜里苦熬写稿的日子,后来,很自然地做了副团长,又被学院作为新闻人才引进,空降为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再后来做了学生会主席,朱雨阳对自己的记者经历十分感恩。

“我也是无意中在想,做新闻和做教育其实是一个样子的。”很多人问他,这两个毫不相关的事情,为什么他会这样坚持去做,既没有因为占用太多的精力而放弃新闻,也没有因为喜欢新闻而放弃教育的理想。他想过很久,“因为它们都是关于信息和知识的传递,都是关于社会道德和社会良知的坚守。”

越是在做新闻的后期,朱雨阳越发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

[1] [2]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