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学子】袁青:政研非典型性学术女
作者:毛铖 黄璐翎 张倩虹编辑:程秀莉
发布日期 2014-05-06 23:31:00


    有一次,正好碰上当地乡镇府与农民冲突的对峙期,这让她和同学有些惊慌失措,但他们没放弃,给省长写信,收集更多的资料,撰写论文,最终他们的论文获得当年挑战杯的特等奖。“当时完全没想到。怎么会是我们?”

    这次经历没让她喜欢上了对农村问题的研究,一个小小的“乡村梦”慢慢萌发。

    “我喜欢听故事,还喜欢与人交往,与调研者聊天,就像听故事,把他们所说的记录下来,这样的过程很有趣。你会发现,农村真的是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     

    袁青的本科毕业论文以自己村为例,研究宗族与政治的关系。为了研究,她找村书记聊天,听村里最老的老人讲故事,挨家挨户地收集村里各家的资料。在很多人看来很麻烦,她却乐在其中。

    “我喜欢研究农村问题,不只是因为我来自那里,也因为觉得这样的研究能够帮助自己的家乡,很有意义。”

    “华师给了我更大的平台”

    从湖南商学院毕业后,恋家的袁青一度想要留在长沙读研。但想要从事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的她,报考了华师政治学研究院,因为“喜欢华师政研院对于时政研究的风格”。

    她的导师项继权教授待人和善,但工作却非常严谨,他们私下里都称他为“老板”。

    有一次,整个团队在图书馆整理资料直到闭馆,他们把所有的资料发给导师,打算明天早上修改。刚走到宿舍门口,导师就打来电话:“袁青啊,带笔了吗?我说的你记一下。”他让她们改变整个PPT的思路,没办法,他们只好赶到项继权老师的办公室,通宵把原来的资料都重新修改了一遍。

    “他是真正的好导师。”袁青说。

    在政研院,袁青再次踏上挑战杯的征途,这一次,他们团队选择的是对温州”新居民“的研究——《利益调整与制度变革:让新局面平等融入社区》。

     “压力很大,第一次的获奖纯属偶然,不知道能不能再次挑战自己。”

    在挑战杯的准备过程中,团委为他们组织答辩和模拟,给他们配备办公室;院里的教授们提出专业的意见。导师帮他们联系采访对象,让调研减少了许多阻力;学院在全国设立的调查点和学习基地,给团队收集数据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华师给了我更大的平台,终于不再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耗时两年的准备、对温州市500多个城乡社区的问卷抽样调查、2400多份问卷、横跨6县市区、23个社区的实地访谈、10余次大型部门座谈、无数次答辩和模拟……相比起第一次参加挑战杯的无心插柳,这一次,她和她的团队胸有成竹。

    公布比赛结果那天,她一直盯着手机,当听到导师说:“袁青准备一下,参加特等奖颁奖的彩排!”的那一刻,她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地欢呼,两年来的努力,终于成功加冕。

    “第二次获得特等奖,对我来说意义更重大,我再一次证明了自己。”

    对于袁青来说,在挑战杯中收获最大的是友谊。团队中的成员,私下里都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但是工作起来格外认真。

    “其实我很内疚,这次获奖,是我们整个团队努力的成果。但因为我是组长,很多荣誉都归到了我一个人身上,这应该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成就。”

    尽管已经获得了众多的荣誉,袁青依然觉得,她现在的研究还起不到多大的作用。未来,她将在政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我希望在将来,能像院里的教授们一样,用自己的报告给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制度改革。他们是我努力的方向。”
 

上一页 [1] [2]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