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张勋:我的诗集叫《静女》
作者:王奕尹 杨静梅编辑:崔桢桢
发布日期 2012-04-22 17:48:00


    无独有偶,他在高中又幸运地碰上了一位良师——教语文的赵承忠老师。当身边的同学都对他作诗的行为表示不解时,赵老师却一直支持着他,还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创作。

    “赵老师总是跟我说,‘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自己舒服就好’。每当我拿着自己的诗稿找赵老师讨教时,赵老师都欣然品读,耐心指导。”在老师的鼓励下,张勋不断向《恩施晚报》投稿,在学校渐渐小有名气。高中成为张勋创作的高峰期,“《静女》中就有大概三分之二的诗歌是我在高中时期写的经过修改得来的”,张勋说道。

    那段忙里偷闲、玩味诗歌的时光,是张勋高中时代里最难忘的时光。而给予张勋灵感源泉最多的一首诗,是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陆陆续续看了很多诗人的作品后,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这首戴望舒的《雨巷》,令张勋“一见倾心”。

    “我喜欢那般淡淡的感觉,略带伤感,就好像每个人在这个时期都会多愁善感一样。”张勋开始模仿戴望舒的写诗风格,在《静女》一书中也多是“戴望舒式”细腻多情的诗歌。

    《老男孩》坚定出书信念

   
几年来写的随笔,如今已集成厚厚的一本。而张勋一直有一个梦想——在学生时代出版一本诗集。

    在大一、大二时,他只是单纯地将诗歌输入到电脑中编辑,在无事时打开来看看。由于缺乏勇气,张勋的出版诗集的想法一直都没有付诸于实践。

    升入大三后,张勋感觉到自己到了一个“尴尬”的时期:后面有充满活力的学弟学妹,前面有已半只脚踏入社会的成熟稳重的学长学姐,处于大三的自己感到十分地无奈。而就在这时,一首歌曲使张勋有了深深的触动。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于偶然的一次机会听到这首歌的张勋想到自己不久就将离开校园,心有不甘的他用歌词拷问自己:“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终于,他下定决心,在大学期间,出一本属于自己的诗集。

    坚定想法之后,张勋立刻有了行动。

    他积极地给校报投稿,并在“湖北省12.9诗歌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辅导员王莉注意到了张勋的才华,便把张勋介绍给了文学院的教授。在看过张勋的作品后,教授鼓励张勋继续创作,并让他试着联系出版社。

    在多次寻觅后,张勋与武大附近一家出版社签了合同并亲自为诗集选定了水墨色的封面。“我很喜欢中国画,觉得水墨画与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处:看似简单却又意蕴深长,每个人在看过之后或许都有不同的理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