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知:在唠嗑中培养人才
作者:梁梦璇 王雅文编辑:周健
发布日期 2017-10-16 18:10:00

 
  愿意和学生唠嗑的教师
 
  2004年,31岁的张礼知成为华师化学学院的教授。他的第一感受是,华师学生很聪明,但由于师范制度的限制,常常有研究人才被浪费。于是,他从在华师工作开始,便立志不在人才培养方面留下遗憾。
 
  “我经常跟学生吹牛,只要你是个人才,我一定会让你放光彩。”事实证明,他并不是吹牛,而是真正地改变着一个个学生的未来。他愿意同学生唠嗑,在唠嗑中培养人才。
 
  2006级化学-生物交叉班的王曼曾是张礼知的学生,做实验时很认真,张礼知经常看到她中午还在实验室做实验,同时他也看出王曼自信心有点不足。除了指导她做研究,张礼知还会找她聊天,给她信心鼓励。2009年王曼获得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这是华师理科第一个“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王曼继续到美国读研,最后在美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放弃了读研、读博的机会,但张礼知却鼓励学生继续深造,他说,“从个人发展来说,教育是投资最少、回报最高的一种途径。”
 
  上过张礼知的课或者在他那里做过研究的同学都会非常怕他,因为他的要求比一般老师更严格,“不严不行,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很难。比如,谁都不愿意冬天起早,如果有人能逼迫自己每天起早,他就有可能成功。”
 
  他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时就说:“我和其他老师不一样,要求很严格,上课无故旷课会挂科,上课迟到不能进教室,上课看手机会被批评。”虽然他培养学生时,批评比鼓励多,但如果学生达到一定层次,能够管理自己时,懂得如何做研究后,他也就不会再批评,还会适当地鼓励和表扬。
 
  因材施教是他一直秉承的原则——先观察学生,对其潜力进行评估,继而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张礼知总强调,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研究,教学生也同样。你需要慢慢掌握与学生的沟通、教育方法,才能带好学生。
 
  虽然要求严格,但张礼知接触到的学生,都愿意找他聊天。学生在他办公室常常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科研思路、亦或情感困惑,同学们都愿意和他聊,听取他的意见或者建议。
 
  办公室内,一棵和人一般高的树格外显眼,树上挂满了纸片,写着同学们的祝福和期望,张礼知告诉记者,这棵树是教师节时研究生们送的,“我当时也挺感动的,我可能比较严,但我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他说着心里话。
 
  作为学者,他潜心投入研究;作为教师,他耐心指导学生。张礼知来回转换着角色,在研究和沟通中收获成就与真心。
 

上一页 [1] [2]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