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规定把文化套牢
作者:刘瑞琳编辑:崔桢桢
发布日期 2012-04-01 11:54:00

文/刘瑞琳

在3月13日的楚天都市报上的教育版面同时报道了两个为恶补文化而出台的规定:一是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出台公选课新规定:该校2010级、2011级文理科学生,必须选修大学语文;二是省教育厅3月12日表示,从今年起全省中小学校开展“阅读成长”活动,中小学生每周都要上一堂阅读课。每个学期,每个师生员工要精读一本好书。

当外语学习“扮演”了太长时间聚光灯下的“宠儿”,当英语大有赶超语文态势之时,我们是否该感谢终于有人醒悟了: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很早就学过了“亡羊补牢”的成语,殊不知这一用在物品上的办法是否能保护好文化,抑或是会成为一种文化禁锢。倘若鲁莽的将规定强加于文化之上,其初衷与成效往往是南辕北辙。

但这又是否意味着需要再创办一个“新西方”来抗衡“新东方”的洋文化,又是否需要靠规定来弥补国学、弥补语文、弥补曾经为中华民族写下不朽篇章的文人雅士,当然是“不”。

“强扭的瓜不甜”,倘若用规定将文化套牢,阅读的享受变成一种形式上的完成任务,其效果可想而知,不仅不会起到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目的,反而会增加他们本就沉重的学习负担,使之更加反感甚至放弃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这就与设立规定的初衷背道而驰了。那些所谓的偏才怪才又怎么可能否认没有受到“文化填鸭”的余威,在智力这一因素已被刨除在外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影响其学习方向的便是外部环境——规定。

阅读不仅仅只应该在固定的时间去完成,课间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应该培养的是学生一种对于阅读的喜爱甚至是迷恋,让他们去主动的寻找时间提高效率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在学校期间能够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他们离开学校也还能够主动的阅读,真正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溶进骨髓,伴随一生。《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他可以心无旁骛的去研读历史文化,即使是在已经工作应酬交际已成为“左膀右臂”之时,能够使他达到这种境界的大概也就只有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真诚膜拜。

此外,更需要审视的是已经在英语学习上试验了多年的“规定式”方法,成效几何,真正能够达到高水准的人才又有几个,“文化补餐”不仅仅是要将目光放在一味的规定阅读书籍的数目上,还要找寻其他方法来达到提高文学修养的目的,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仅就华师而言,一个汉服成人礼不敢说是让所有人都充分了解了汉文化,但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庆祝形式在吸引眼球的同时让一部分人主动去了解了一部分的汉代精粹,这远比强加的几堂语文课来得有趣且深刻。

重拾文化传统不能像莽夫一样企图通过一劳永逸的规定来护航,更不可能是一纸文件就万事大吉,留一片天地给我们的泱泱文化,不要再弄巧成拙的在她前方设下藩篱,因为规定永远不能禁锢思想,口号永远不能代表文明。

(编辑:袁贻辰)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