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师生情 如沐春风
作者:管高蕾编辑:管高蕾
发布日期 2010-10-12 22:42:00

(师大在线讯 管高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琴音瑟瑟中,他们就这样谈人生谈理想,在孔子的不动声色的教化里完成一次思想的升腾。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不乏怀念老师的文章。作家笔下的老师虽各有各的特点,但是那份对于学生的关爱却如出一辙。可见自始至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

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像一阵春风,不疾不徐,温暖人心。它从不要求你去接受它,可是那股与生俱来的熨帖总让人无法抗拒它。在这种教育下应运而生的师生关系是彼此信任,牢不可破的情谊。

反观如今社会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教学上的联系。汪金权老师让我们重温了老师对学生全身心的付出的感动。但是,汪金权老师毕竟只是一个特例,现代人观念的改变让我们无奈地接受师生关系已经淡漠的的事实。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乏师生之间关系良好的例子,在周围也会出现。但是,我们逐渐感到的是一种博爱精神的缺失。

老师对于学生的付出分出了等级,学生看待老师也多了一份隔阂。当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于物质上的交换状态时——老师教学生只是为了换取升学率和业绩,学生听老师讲课只是为了自己能够考高分有更好的前途,淡漠就变得无可避免。

不仅如此,怎样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社会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评分标准。一种是重视升学率合格率,论文发表了多少篇,科研项目拿下了几个,这些标准压得老师们疲于应付。一种是一门心思扑在学生身上,专注于自己的教学。选择前者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就会导致关系的疏远。选择后者就得不到单位的认可,甚至连饭碗都保不住。就算自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但是没有那么多心力去做科研,评不上职称,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有多少老师能够忍受这样的境遇?

汪金权老师在大山深处坚持了二十几年,他的品质让人钦佩,可他的经历让人心疼。在中国还有很多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付出的教师,如果没有一种合理的评定机制去维护这些“博爱”,那么缺失也许会成为一种必然。

再者,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也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文化距离,使交流的内容和方式都产生错位。有一种说法叫做“三年一代沟”更何况老师和同学之间年龄差距往往不止三岁。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愿意扮演权威的角色,而学生更渴望平等的交流;学生喜欢的、关注的东西,老师往往不喜欢、不关注,“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就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共同话题和心理基础,双方自然渐行渐远。

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身的特点。师生一起谈心,吃饭,出游的教学时代早已是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去强求这种方式的亲密无间回到师生之间。但我们有理由期许一种适合这个年代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够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份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互信,互爱的珍贵情谊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丢失的。

《管子.权修》中说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由此可见真正成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一颗种子,从苏醒萌芽,到冲破泥土接受各方考验,最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这过程中若是没有春风的拂煦,要怎么突破寒冬的冰封迎接酷暑的烈日?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