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奖励:别让“奖励自己”成为一种负担
作者:王佳申 彭晓雅 郭奕寒编辑:黄妍妍
发布日期 2024-04-30 09:32:43

“奖励自己”,是一种正面自我反馈。对许多大学生而言,“奖励自己”能带来忙碌疲惫时的期盼,提供困顿压抑时的情绪出口,为稀松平常的生活调味增色。小小的奖励,不光给大学生们带来释放、满足和快乐,还有继续坚持的信心和力量;但同时,“奖励自己”也会由于奖励与任务的失衡带来负担。这种矛盾的关系,让大学生们不禁犹豫是否应该“奖励自己”。

及时调节,再获动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奖励自己,不失为一种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式;在及时调整自身状态的同时,他们也重新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自我奖励的出发点因人而异。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蒙龙屿习惯在做计划时,提前为自己的小目标设定好奖励,“这样会让我更有盼头”。外国语学院2022级的颗粒同学(化名)喜欢在顺利完成一系列任务后奖励自己,于他而言,“奖励自己”是达成目标后对自身努力的肯定。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的朱亦谈则认为,“奖励自己”也是给内心“充电”的过程,这让她在疲惫时重新找回力量。

喝杯奶茶、睡个好觉、看场演出、出门旅行……大学生奖励自己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的向雨涵而言,消费是“奖励自己”的有效方式,“我很享受购买小物件、品尝美食带来的满足感”。朱亦谈则更喜欢用散步的方式“奖励自己”,“在外面走走,会让我感到杂念被清空”,这帮助她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学习。颗粒(化名)最近喜欢用独自看电影的方式“奖励自己”,沉浸在电影的剧情中,他不再被外界冗杂的信息干扰;一系列比赛和课堂作业纷至沓来,而一场沉浸式的电影欣赏,帮助他缓解了内心的忧虑。“情绪随之起伏,让我的压力得到释放”,每当走出电影院,他都感到自己“充满了电”,重拾学习的动力,从中获得选题的灵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

权衡利弊,奖励无罪”

很多时候,大学生们期待通过奖励自己这一方式得到正向反馈;但有时,他们也会面临“奖励失效”的局面,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让他们陷入了内耗的漩涡。

从字面意思上看,“奖励”本身是一个带有积极色彩的词语。颗粒认为“自我奖励”是一种很好的疏解紧张的方式,能够把“让人倍感压力或者烦心的事情抛诸脑后”,这帮助他更好地缓解期末周的紧绷状态。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范一宁深谙奖励自己的积极作用,“我在放松之后才会更有精力和动力投身于下一个学习任务当中”,这种良性循环使他能更好地平衡自己的学习和休闲时间。

一物之成,必有两面。“奖励自己”固然为很多疲敝已甚的大学生们带来了更多动力,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奖励失控”、“奖励失调”的现象,他们因此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从而陷入内耗。范一宁依靠游戏来放松自己,但由于自律性太差,缺乏执行计划的紧迫感,导致原本的学习计划无法正常按时开展;相较于努力学习的室友,她对自己“懒散”的状态感到愧疚。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的李芳颖通常学习工作到凌晨,她把“睡个饱觉”作为对自己的奖励;但有时也因睡过头、错过大半截课程而产生“浪费时间”的愧疚感。在减肥期没有控制住欲望点奶茶、透支生活费满足消费欲望,向雨涵坦言“无节制打游戏”和“无计划消费”的经历或多或少都给她带来负罪感。因此,他们逐渐在自身经历中意识到“控制奖励限度”的重要性。正如向雨涵所说,“奖励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出于为了让自己达到某种欲望”,平衡奖励与任务的关键在于控制这种欲望。

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还面临着“奖励失效”的境况。Terry曾把“品尝美食”作为自己写作业的动力,可到头来却发现“高估了自己”,他并没有因此把作业完成得更快、更好。这是因为,他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完成任何事情都需要前期积累,仅靠奖励产生的动力往往不足以支撑我们做好一件事。

因此,“奖励自己”逐渐成为了部分大学生的负担;同时,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自我奖励”被人们下意识地赋予了“自我放纵”的负面意涵,也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们造成了心理压力。向雨涵担心因为休息放松而推迟计划,导致之后的行程更紧急,在出门聚餐时总会不自觉焦虑。和朋友出去玩,“本来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完成更多别的任务”,颗粒总是忧心自己浪费了更多时间……当“奖励自己”成为一种负担,并且因此而陷入自我内耗,那么奖励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转变心态有效奖励

困境之中,必有出路。面对奖励之后的内耗问题,大学生们从心态与行动两方面入手,尝试做到有效奖励。

从心态上缓解内耗情绪,“着眼当下,乐观面对”是大学生解决内耗的有效方法。“欲速则不达”,李芳颖逐渐认识到,解决内耗需要协调好“当下境况”与“长远计划”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需要在完成长远目标后收获满足感,也需要在平时给自己一些肯定”。Terry也有类似的感受,他认为不必寄希望于在“奖励自己”之后能够创造“奇迹”,而是要借此“认可自己在前行路上的每一次收获”。除了更加注重当下,以乐观的心态认识“自我奖励”,也能够有很好的帮助。向雨涵认为,奖励“虽然短暂但却必要”,无需考虑过多,不设预期的奖励反而能够减少焦虑。

在行动上,大学生们制定计划让奖励更规律,别其类属让奖励更相宜,遵循喜好让奖励更有效。为了避免长时间奖沉溺自我奖励而产生负罪感,范一宁借助时间管理软件和规划表限制放松时间,实现有计划的奖励。Terry面对自我奖励后的隐形压力,开始分情况、采用对应方式来奖励自己,“如果有一个ddl要赶,那么奖励方式就一定不能是容易沉迷的刷视频、打游戏”。有计划、分类的奖励让生活更有节奏,而追寻内心的奖励则带来了更多情绪价值。向雨涵热爱追星,她认为有效奖励的前提是以兴趣为导向,“比如我给自己的奖励就是买专辑或者去看演唱会”。“奖励自己”对于李芳颖而言很简单,买水果、奶茶、口红、衣服……只要自己喜欢,对她而言都是有效奖励,“有效‘奖励自己’的本质是自我肯定”。

“奖励自己”本是一桩美事,它能缓解生活的压力,获得身心的愉悦,也给大学生们带来前进的动力。然而,奖励过少达不到目的,过多则成为了“放纵”。焦虑、紧迫、愧疚……当种种情绪不断涌上心头,大学生们被迫踟蹰于“奖励的快乐”与“内耗的痛苦”之间。但奖励自己从来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快乐还是痛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和行动;倘若张弛有度,“奖励自己”便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