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我的职业生涯初体验
作者:瞿文君 秦一冉 温竹青编辑:熊娟
发布日期 2023-04-14 02:04:25

走出象牙塔,步入十字街头,实习是大学生对于职业的初次探索,结果也许失望沮丧,也许收获颇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就像歌词唱的那样:“梦想温柔却遥不可及,现实残酷却依旧美丽”。在缺憾与完满之间,在曲折与顺遂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蜕变后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

实习过后2019级历史学院的师范生夏姜(化名)才发现当老师有如此多琐碎的事情,每天都有各种类型的事情在等着她处理:今天有人打架了,明天有人作弊了,后天有人谈恋爱了……“永远都不知道每天迎接我的是什么事情,状况永远在我的规划之外。”夏姜感慨道。

对夏姜而言,这段经历非常痛苦,“在讲课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完全不足以支撑讲台。”听课的老师觉得她讲的内容只停留在表面,这让夏姜深受打击。打磨课程的过程更加艰辛:一堂课可能会磨十几天,一份PPT可能要改近十遍,即便如此,反复修改后依旧被带教老师发现问题频出,夏姜常常陷于被不断否定的痛苦循环。

但那些不经意间滑落的美好总能将夏姜治愈。学生总会记挂着她,路上见面会主动和她打招呼,有时还会给她分零食,她还收到过圆珠笔画的小像……而融洽的工作氛围也令夏姜印象深刻,“同一办公室的老师们,就像自己的叔叔阿姨一样,对我很关照。”他们会和夏姜一起分吃大闸蟹,分享招聘信息和面试经验。老师们不理解同学给班级取名“修猪八班”的时候,也会专门询问夏姜,倾听年轻人的想法。

实习的最后一天,夏姜给班上每一个同学都买了一支香槟玫瑰,她说:“在我眼里学生们就像玫瑰一样,虽然没有经过细致的修剪,但开成什么样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的。”当老师是夏姜从小就有的梦想,“我遇到过很多很好的老师,我非常感谢他们的存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老师去帮助学生。只要有一位学生认为与我的相遇是件美好的事情,我都会觉得值得。”

夏姜记得,拉着行李箱离开学校的那天,有学生迎风喊道:“夏老师,再见!一路顺风!”在回家的高铁上,她打开电脑边哭边记录这3个月的实习生活,“这次实习确实能让我收获很多,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师范生技能。这算是通往我梦想的台阶,会让我更加完整。”

看见了这份职业理想的模样

对于法学院2020级张兆珍来说,检察院实习经历最大的意义是让她看见了一位理想的人民检察官的模样。

大一暑期,法学院2020级张兆珍前往家乡当地的检察院进行实习。在这里她认识了第一检察部的检察官——徐立进(化名)。实习的第一天刚好是徐立进去进修的日子,“在他进修回来之前,我重复着案件归档的单一工作。他回来之后,在跟随徐立进工作中,我对一个检察官的形象构建趋向丰盈。”张兆珍说道。

张兆珍回忆,在踊跃听取会议后,徐立进会早早到岗认真斟酌感想;在出差途中,徐立进会与同事就一起案件的解释进行辩论,在唇枪舌剑中求真;在嫌疑人感谢自己时,徐立进会告诉对方要感谢的应是认罪认罚制度;在讯问室里,徐立进会特意提醒涉案人员不宜携带未成年子女一同接受讯问。

徐立进检察官的很多话语都令张兆珍记忆犹新,他曾说:“检察官不仅是犯罪嫌疑人的公诉人,也是犯罪嫌疑人权利的保护者。这个身份注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梳理案件事实构成要件,记录加重或减轻的情节,保持理性、以人为本。”

有一次张兆珍跟随徐立进提审一起伪造公文证件罪的相关人员,“我还记得那是一个照相馆的老板为周边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老人制造假驾驶许可证的案件,出于心软或交情照相馆老板在十多本假的驾驶许可证上盈利总计不到三十块钱,但是要为违法行为付出更高的代价。”在讯问过程中,徐立进以普法教育为主,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分析案件中的当为与不为,但又明确划出对方与自己的分明界限来保持纪律。

在徐立进身上,张兆珍看见了一名检察官的职责和价值,也明白了检察官既要有理性也要有温度,讲求逻辑和理据,追求正义,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并且保持勤奋不断学习。张兆珍说:“如果将来成为一名检察官,我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沮丧失望后是对将来的确信

去年11月,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的司小平开始在“武志红心理工作室”实习。在这份实习的工作中,司小平主要负责公众号的排版运营和小红书的定期心理咨询内容分享。一开始,她想着努力把文章写好就可以,但提交完第一篇稿件后,司小平就收到了负责人的三连问:“你觉得这句话能够在用户心理起到什么作用?”“你觉得这个地方用户真的能够产生共情力吗?”“你觉得这两句话能够吸引用户购买课程吗?”这些话语在司小平的耳畔反复回荡,一遍遍提醒着她商业类型的文章和学校新闻稿件的不同。

后来,司小平转变思维,以用户为导向,渐渐熟悉了商业化推文的写作模式。查询敏感词、排除“最”“首先”“第一”等违反广告法的词汇,又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她愈发熟练。但更多时候,司小平担任的是小零工和小螺丝的角色,需要完成文案、排版、制图等正式员工来不及做的“脏活”“累活”。这与她理想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一个项目从无到有、策划落地的实习工作大相径庭。

虽然有沮丧和失望,但这次实习让司小平明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我以后可能不会考虑运营方面的工作。”她说道。她想多学一些技能,在日后正式工作时把握住每一次机会。

对于懵懂迷茫的大学生来说,一次次实习就像一次次试错,在职业选择上不断去排除错误答案,最终找到那条正确的路。社会学院2019级的袁源认为,这种方式很重要。他正在北京的阿里巴巴公司进行实习,而这是他的第三份实习工作,前两份实习分别在澎湃新闻和豆瓣。袁源热心于实习的原因极为朴素直接,他说:“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实习,去寻找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

大学录取时,高中是理工科的袁源被调剂到了社会学专业。初进大学,袁源满是迷茫,“我当时对社会学没有任何兴趣,就不打算考研、保研,想要更早地去接触社会上的事情。”通过查询各种资料,他发现自己比较适合互联网或新闻行业。于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袁源就向这两个行业投递简历。但由于简历单薄、面试经验不足、实习时间冲突等各种原因,直到大三上学期他才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实习工作,在澎湃新闻。

怀抱新闻理想,在澎湃新闻实习时,袁源常常对新闻采访的内容价值有着负担感,他无法判断这些新闻报道对于当事人是否有利,长期的纠结和不确定让他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新闻行业。而在后来的豆瓣实习中,袁源曾写文案到凌晨四点,却还是只写了百十字,他也明白了自己真的不适合写小红书那样精巧的文案。

今天二月初,袁源来到了阿里巴巴实习,工作是产品运营。在这里,他确定了在互联网行业的众多工种里,自己喜欢且适合产品侧的工作。现在,他正在努力转正,希望可以在这份工作上走得更远。

实习几乎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实习的这端连接着学校,那端连接着社会。我们站在截然不同的两段中间慢慢摸索着,或许屡遭挫折仍然持此心、坚所道,或许从前辈的工作中窥探出未来职业理想的模样,亦或许不断试错,找到心之所向。无论未来我们选择走向职场还是返校深造,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都足以成为人生重要的注脚。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 氤氲华师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