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年,我感谢良多
作者:张兆珍 秦一冉 瞿文君编辑:屈诗艺 范书妍
发布日期 2022-06-23 09:22:21

“写下这篇致谢的时候,已然是深夜,窗外漆黑如墨,窗内心跳如鼓。回想起即将结束的大学生活,一时五味杂陈,想要说些什么,又不知如何说起……”这段文字节选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陶然的论文致谢,对每一个行文至此的毕业生来说,一个“谢”字,承载万千绵长情愫。

感恩:等闲获恩师栽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初入韩语系,所学皆为惑,幸得恩师栽培。”外国语学院韩语系2018级本科生刘欣阳在毕业论文致谢中表达了对徐祯爱老师的感激之情。还记得大一刚入学时,由于对韩语专业并不感兴趣,刘欣阳总是坐在教室后排,每节韩语课都敷衍了事。但任课教师徐老师总会在课前都会走到她身边仔细询问,“昨天有没有读书,有没有背单词,上节课讲的语法有没有记熟?”尽管缩在不被注意的角落,刘欣阳却时常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督促。

“我一开始准备转专业,老师的重视给予我莫大的信心。”对韩语日渐熟悉的刘欣阳报名参加了华中地区韩语演讲比赛。比赛期间,徐老师手把手教她写稿子,一遍一遍纠正她的发音,即便日常事务繁忙也会尽力辅导她。这种细节之处传递的温暖,为刘欣阳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感动。

“论文的写作过程是艰难的,如果不是李明老师的耐心督导和帮助,我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抛开杂念,从而及时完成论文。”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广在毕业致谢中写道。临近大学生活的尾声,王广一边备战考研,一边准备考公,还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从酝酿选题到终稿形成,若非有李老师对他的进度时刻督促,王广很难同时做好三件事情。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天硕也对师长抒发了真挚的感谢,因为大四要面对升学与毕业等多个事项,这些事务繁杂且紧急。好在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帮助,繁琐的事务也逐渐有了头绪。目送着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恩师总是倾力相助。

大学生活中,能被有经验的师长鼎力相助,便如同顺水行舟,掠过许多阻力。而身边的朋友们,则是呼啸的风,在扬帆起航的路上增添助力。

感谢:益友相伴

“与知己相逢已经十八载有余,异地他乡,仍互为依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刘欣阳在毕业致谢中表达着对好友的感动和珍惜之情。生活不免坎坷,记得有一次,刘欣阳感到情绪低落,恰好发小也在武汉上学,便想和她一起散步谈心。可惜因疫情封控两人不能相见,于是发小就跟刘欣阳建议:“我们打视频电话,通过屏幕你就可以来我们学校了。”屏幕阻挡不了情谊,知心好友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似乎近在咫尺。“因为从小一起长大,相互了解,发小永远是那个不管我怎么样,都会依然欣赏我,喜欢我的存在。”纵使生活有千般不如意,但发小对于刘欣阳无条件的支持与鼓励总能使她的失落和沮丧化为云烟,对前方未知的挑战充满自信。

陪伴是长情的告白,无私的帮助更是不可多得的馈赠。“首先,我要感谢的是一位名叫代新宇的女生,不仅仅是对于这一篇文章。在我整个大学生涯里,是她一直默默地为我指点迷津。似暗巷里的路灯,似黑夜里的皎月。”从开题报告到数据分析,心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得到了同班同学代新宇的诸多指导和帮助,他也因此将这段经历写进论文致谢中。代新宇是心理学院2018级的一名本科生,她成绩优异,为人也十分热心,对于同学们学习上的疑问常常会施以援手。毕业之际,已经保研的代新宇既要跟随导师做科研,还要撰写毕业论文,但她仍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张伟回忆到,“毕业的那段时间,代新宇常常是晚上十点做完数据分析后,继续在腾讯会议上帮我分析结果,有时一直讲到凌晨一两点。”这样的指导一直坚持到他论文答辩顺利通过才结束。

因缘分相聚在一起的室友们也为彼此带来了许多感动。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的王广在论文致谢中感谢了自己的同窗们,“与他们在一起,我变得更加独立、包容,也更有力量。”寝室四人中,只有王广一人来自湖南,其余的室友都来自湖北。除了地域不同,四人的人生经历也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这样的差异也让他们有了更多交流的话题,彼此也在每一次交流中更加熟悉与默契。王广说:“我们寝室经常秉烛夜谈,从人生哲学谈到婚姻政治,与他们的交流让我能够以一个更加多元的视角去认识这个世界。”

网络有一句流行语“被爱好似有靠山”,说的是真心的爱能为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而那些挚友同样足以成为低谷期的炙热星光。

感念:幸运与知识拥抱

“感谢这个世界还有文学”、“感谢物理,感谢我头顶的宇宙,你是我此生见过的最美的姑娘”、“感谢当年选择在历史文化学院辅修”……大学是一场与专业的邂逅,初见时也许懵懵懂懂,渐渐了解后才发现它的广博;与知识的遇见只是一瞬,与它的相识相知却可以持续一辈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四年前我选择来到华中师范大学,来到历史文化学院,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氛围帮助我一步一步找准自己的定位,不仅仅让我深受历史学科的熏陶,也丰富了人文素养,这既是知识的丰富,更是见识的增长和认识的深化。”王广在谈及四年的专业学习时颇有感触。这段学习经历不仅教会他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收获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清醒态度。

同样来自历史文化学院2018级的本科生雷铭泽选择用“Die Geschichte Teil Ihrer Antwort sein(历史会成为他们答案的一部分)”作为他论文致谢的最后一句话,这也是历史为他四年专业学习给出的答案。“我认为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活着的意义的答案,而我对历史的学习和感悟最终会成为我的这一答案的组成部分,学习历史深刻地影响着我的人生。”

主动找寻热爱的专业并为之努力令人感动,但意料之外的相遇也会带来别样的惊喜。刘欣阳在与韩语相识相知的过程中渐渐打消了最初转专业的想法,“其实韩语也是很有趣的一门学科”,在一次又一次跳出舒适圈的过程中,刘欣阳续写了与韩语专业的缘分,加深了与这门语言的联系。

遇见一门学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这门学科所教会给我们的态度。文学院的魏天无老师曾寄语2020届毕业生:“文学最终教会我们的是成为你自己,而不要成为他人的拷贝,无论这个拷贝有多么精美。”

不朽的青春,不朽的情怀。在华中师范大学求学的四年里,他们感激良多。如今已是别离之际,他们挥手之时,或倾诉不舍,或感恩遇见。

在一篇略显枯燥的毕业论文末尾留下温柔的致谢,在作者眼里,是一段年华的纪念与储存;在读者眼里,仿佛也跟随他们走过漫长的时光。正如雷铭泽说:“论文致谢像是站在人生节点的一个回顾,我长到二十多岁,遇到的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对我产生了影响。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无形地塑造着当下的我。”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