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道:买来的“风光”?
作者:刘泽伟编辑:程佳维
发布日期 2018-08-17 00:08:45

270F5

编者按:作者在2017年与国内四所高校学生合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根据对本团队及其他团队成员、相关人员的采访写成此文。为保护隐私,文中牛一文、张语雪为化名,“搜狐网”为QQ账号昵称,并非某门户网站。

2018年,作者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亲身加入类似的“投稿交流群”,并在某省级媒体发表报道,发现不存在文中现象。受访者表示,本文所述群聊、账号均为非正规、官方性质。

值此暑期社会实践阶段,华大在线提醒团队注意宣传报道渠道与平台性质,以防上当受骗;同时,呼吁回归社会实践本质,以防过度的“别有所求”。


文/刘泽伟

1个月后,面对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考评,牛一文有些得意:没有向陌生账号支付费用,但最终也发表了新闻稿,还得到了“十佳宣传报道奖”。

陌生账号给他发来消息的那个下午,他正在一个投稿交流QQ群里询问管理员新闻稿审核的事。

他所在团队的社会实践日程过去一半,其他工作都顺利开展,可发表的新闻稿寥寥。眼看别的团队新闻稿发了一篇又一篇,还有不少高级别的媒体,牛一文感到“很伤脑筋”。作为队里的宣传委员,要是报道方面在学校考评的时候“吃了亏”,他心里会很过意不去。

牛一文焦急等待着群内编辑的回复,1秒、2秒、3秒……突然另外一个陌生头像、名为“搜狐网”的账号给他发来消息,来自刚才那个投稿交流QQ群:“国家级发稿联系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搜狐网,有稿子都可以直接发!”


找上门来的“生意”

每年寒暑假,“社会实践”这个词就会频繁出现。除了具体实践过程的艰辛,伴随而来的还有成果展示,它是考核、奖励实践团队的重要依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果展示的形式越来越多样,网站与报纸的新闻、社交媒体的图片与视频……于是相关的社会实践考评任务也越来越细致。

从项目申报时的选题策划、导师联系,到实际调研时的早出晚归、详细记录,还有反复修改的新闻、图片、视频,牛一文和其他队员不知熬了多少夜,走了多少路。整个过程走下来,团队逐渐达成了共识,“好不容易弄好的项目,怎么说也要拿到一些奖金,再不济得到表彰也是好的。”

实践项目开始前,除了学校提供的宣传平台,牛一文还搜集了一些免费投稿网站。在这些网站里,他找到了不少投稿交流的QQ群。它们是为了方便在网站投稿的人直接联系编辑、交流投稿事宜而建立的。交流群的进入门槛一般不高,不过进群之后会要求备注所在高校、姓名等信息。

如今实践日程已过去一半,突然闪烁的QQ头像令他既有些心动,又有些犹豫:“上面说的可都是大媒体,能发上一篇对到时候考评肯定很有帮助。不过这个“搜狐网”为啥会私戳找上自己呢?就因为自己在群里问了管理员发新闻的事吗?他到底是谁?这种突然找上门的事情是真是假?”

“您好,麻烦问问您有什么要求吗?”牛一文打算碰碰运气。“我们有套餐组合,一篇稿子可发多家大媒体。”“搜狐网”账号回复道。“那这个套餐是免费选择的?”牛一文进一步追问。“稿子质量好可以,不好再说。”面对发稿的强烈需求,即使充满不确定,牛一文还是决定一试,他找出新闻稿件,敲下了“发送”键。对方立刻接收了文件。

牛一文一边等着“搜狐网”与投稿交流群中管理员的回复,一边看着群里大家讨论的新话题。

[1] [2] [3] [4] 下一页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