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教育变革】王治高:开放与多元融通 后疫情时代的学校教育
作者:王治高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0-09-01 15:07:21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全球教育体系的大变局,中小学关闭,常规教学中断,我国学校在应对中大规模开展了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等教育实践与探索。在技术支持下的特殊学习环境中,学习内容更加开放,学习资源更加多元,互联网的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技术等能够识别学生关注的或者个人需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了更为精准、多元的信息,促成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与挑战。

疫情来临,适变而育,这是一种实然的教育应对,线上教学展开,实质上形成了教育的开放性,从而引发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开放与多元。后疫情时代对当下的中小学提出新的挑战,突破惯习的路径依赖,重构教育实践,因校制宜地开展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更须开放与多元融通。

学习共同体:构建新的育人方式

已经普适存在的“泛在”学习,在不期而遭的疫情中更为普遍而必要,学习的场域由传统的课堂一下子变为纯线上进行,教师从以往的面对面、手把手的“给予者”“陪伴者”转变为线上教学环境下的“引导者”“激发者”。所以教师不得不尝试前所未有的“大放手”式教育教学,不断鼓励和督促学生在自主自律、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方面获得成长。

诚然,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教学是应急也是创新,而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下的开放与多元学习方式将会成为常态。这种线上与线下并存的习得方式无疑对育人方式有新的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提高育人质量指明了方向。

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一是切实开展疫情后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环境,通过抗击疫情英雄榜样的身上体认生命的价值与责任担当。二是将线上的习得经验迁移到线下学习场域,让不同学情场域中的经验互补融通。三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线上虚拟时空的学习伙伴,无论是师生,还是生生间与线下是有着本质的差异与不同,如何让自我学习、伙伴间学习、师生导师式学习以及亲子间学习等发挥效能?发挥不同主体间的“教育质”资源的聚合与优化,形成后疫情时代的学习成长“共同体”是学校教育必须回应的一个命题。

技术赋能:提升师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言,我们身处一个“后喻时代”。教师的尊严不仅应来自于角色的权威,而且应来自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后疫情时代,教师更应与时俱进掌握多元的信息技术手段,使信息技术与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武汉外国语校教师探索运用了多样在线教育工具,如:武汉教育云、腾讯会议、钉钉、小鹅通等用于在线讲解;通过智学网、QQ聊天及邮箱、微信等用于作业的发布与反馈、家校的联系等。通过多元、开放的信息技术端解决由疫情而带来的问题。

同时,后疫情时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学校教育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使用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面对不同教育信息源自我判断、选择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高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四是促进生生间、师生间及学生与他者之间交换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的能力等。

共享互惠:形成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多元性与丰富性,面对海量教育资源,给当下的学校教育与学生习得均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如何打破教育资源孤岛,形成互惠共享的教育资源机制,进而有效、高效地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无疑是当下学校教育必须面临的一个命题。一是提高学校、教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自主性,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便捷高效地为师生所利用,既不囿于固有网络教育资源的羁绊,也不排斥变革日新的网络教育资源“源头活水”。二是提高校本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性。将不同的网络教育资源整合,据己所需,分类聚合,优化资源分类,形成校本化的网络资源“库”或“链”。三是进行网络教育资源的跨界融通。在校级间、学科间、不同互联网场域间将教育资源彼此融通,形成触类旁通,以学习主体为中心的资源场域,拓展互联网教育资源的视阈。四是形成网络教育资源校内、校际、师生间、生生间等共享互联价值。如此既能彼此有效沟通,传递信息,又能互惠互促,共同进步。

多元激趣: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内驱力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会交替呈现。“线上见”与“面对面”各有优势,混合学习才是未来的方向。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要保证学生“在学习、真学习”,“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让每位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尽量减少“不学习、无学习、假学习”等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关键。

教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习得的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把教材内容变成有趣、有用、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将所教的知识结构化、情境化、意义化,倡导终身学习、深度学习与累积学习,以便于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教的方式要能调动学生习得积极性。教师可借用新近的传媒剧情、新近的人物、新的表现形式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增加了学生课堂记忆的参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既弥补了教师线上不能现身说法,现场演示的遗憾,又能促进教师线下教学的情境化与生动性。

多源共济: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驾驭学习资源能力

后疫情时代,线上与线下并存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对学生的是一个挑战,也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学生几个关键能力是学校不能忽视的:

一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常习惯于“群体”学习的氛围与教师指导的依赖,突然面对“网”“线”上学习个体“独学”,自主支配时间、拟定计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等等,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学生学习思维的批判性。在常态学习中群体心理依赖会让自主习得的学生个体茫然失措,科学合理地选择学习内容,对纷繁芜杂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判断、甄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信息素养也是题中之意。

三是学生学习的自律性。学生由“面对面”到“网”“线上”,学习场域的变化,其学习情境缺少监控,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律性。

四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反思性。学有所思、所获,更须有悟、有反思。后疫情时代,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在新的教育形态、新的学习方式下自我适应、自我成长,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后疫情时代对教学的具体要求。

多方协同:增强合力育人

疫情期间,在实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家庭变成了临时学校,家长成为了助教,家庭教育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后疫情时代,学校应当强化家校合作。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还要倡导亲师共同成长,即家长和教师在平等合作中实现双赢;在家校合作教育形式上,线下教学环境下的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活动要坚持,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育教学环境中,要更加注重常态化的网络空间交流;在家校合作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心理健康等更多领域,以此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提升教育合力。

协力呵护:构建学生心理援助联动机制

在长久的居家防控学习环境下,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如出现持续的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情;出现入睡困难;对各种信息过于敏感、紧张;容易愤怒,与家人发生冲突;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来;容易思考极端问题等等。如果不能及时给予调适和帮助,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应对由疫情导致或明或隐的学生心理困惑或问题?一是运用在线答疑或资源学习迁移渗透,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危机应对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正确看待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要让孩子意识到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也是有智慧有能力的表现,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和弹性,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借助专业力量,科学开展心理干预。全面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组织专业力量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制定心理辅导对策。三是发挥基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优势,组建应对疫情心理支持服务小组,疫路心防,用爱护航。如,编写疫情防控心理“口罩”,运用学生教学使用的在线平台以教学资源推出,并在相应的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空中课堂”播出,帮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提高情绪免疫力,隔离“心理病毒”。自创漫画,用鲜活的形式,传递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正能量。录制系列心理微课,增强学生心理弹性,为师生和家长提供网络与电话心理援助等。

疫情危机,孕育着开放与多元教育的发展契机。这个契机不单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简单加法,而是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大变革,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有机聚合的高阶运算,这就是多元融合教育的价值所在。人人相联、物物相关,信息倍增,传统课堂与在线教学的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选择的可能;多元教育的思想使得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与手段、不同对象和需要交汇融合,整合重构产生积极的、质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加主动、智慧地适应社会,因应时代发展。

(作者为我校校友、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

热门搜索

热门推荐

X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