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双桨:大学生的辅修探索

作者:李辉煌 赖莉莉 白书文 编辑:董娱辰 发布日期: 2024-12-12

在华师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着装满不同专业书籍的书包,穿梭于不同学科的波涛之间——他们便是辅修生。每年,众多学生选择扬帆起航,踏上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辅修之路。他们或许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和目标,但都在这场学术探索中寻找着自己的航道。有人或许在风浪中转向,有人则乘风破浪,坚持到底,但无论如何,辅修之路总是充满了未知与发现。

机遇:辅修之路的选择

学校每年会面向本科生开放辅修报名系统,为学子们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专业领域之外,探索新的学术天地,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然而,辅修微专业并获得双学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求学生在时间管理、精力分配和抗压能力上做出额外的努力。

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便带着对特定学科的热爱或对未来职业的深思熟虑,决定开启辅修的旅程。文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黄宝玮表示,他对历史学的热爱驱使他选择了辅修,“我期待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跨考到历史学,继续我的学术探索。”来自心理学院2022级的本科生董书怡则从就业角度出发,希望通过辅修拓展自己的职业选择,“相比语文老师,心理老师的岗位需求较少,我希望辅修能为我打开更大的就业空间。”

大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时,往往会受到主修专业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倾向于选择与本专业跨度较小的领域,以便实现知识的相互补充和深化。同时,这种跨学科的交流也为他们提供了全面认识事物的新视角。文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王志认为文学与历史学的结合能够加深他对人文学科的理解,他表示“文学和历史学存在一个互补的关系,文学强调从作家作品发现生活和世界,而历史帮助我去理解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各种思想潮流。”此外,也有一些学生选择了与自己主修专业截然不同的辅修课程,这无疑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但也为他们学科知识的拓展提供了机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韦乔波辅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主修专业的计算和逻辑分析等理性思维之外,增强对汉字、诗歌等文学元素的理解和鉴赏力,“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和感受世界。”来自文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范书宁这学期则辅修了财务会计教育,面对需要从头学起的微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她表示:“这让我有种重返高中时代,重新挑战数学题目的感觉。”对她来说,这是一个从文学的感性思维转向财务会计的理性思维的过程。

辅修之路漫漫亦灿灿,当选择踏上这条道路的时候,辅修学子的勇气便非同一般。他们始于热爱或对现实的考量,迎着桂香和山风,以崭新的姿态奔往更加广阔的天地。

探索:辅修学习的新体验

高瞻远瞩之下,是脚踏实地的历练。辅修之路是一段充满新奇和挑战的旅程。辅修学子们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新方法、体验新课堂和拓宽新视野。

辅修生课程表上的色块五彩缤纷,各类课程交错排列,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应对高强度的学习任务,还要学会如何在紧张的日程中找到平衡。黄宝玮坦言,自从选择辅修后,他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从周一到周五,从早八到晚八,经常来不及吃晚饭”。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级的本科生韩婷提到,“我在本部上本专业的课,在南湖校区上辅修的课”,通勤时间十分紧张。

此外,在新的环境中,辅修学生们也需要适应新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王志表示,“当我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我需要时间去适应,去与老师和同学磨合。”学习上,新课程的着眼点和学习方式可能也和预期不同,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吴美林在辅修法学后便发现,自己对法学的兴趣点与课堂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为课堂中的“特殊成员”,辅修生之间也会相互沟通和帮助。通过课堂和线上的联系,他们在繁忙的学习中互相支持,互通有无。董书怡回忆说:“我向同专业的学姐咨询过选课问题,她给我推荐了一些老师,并提供了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对我的学习帮助很大。”他们在互帮互助中找到了归属感,在交流互鉴中成长共勉,一起度过了那段充满困惑的初学期。

在辅修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辅修学子们也获得了丰富的新体验。王志发现,历史课堂上学到的辩证思维有助于他客观分析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情感,历史学的严谨求证思路也对他的文学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从逻辑上的联系到学习方式上的互通,辅修生们在两个专业的学习中发现了学科间迸发出的不同的火花。与此同时,辅修生们在不同的教室间穿梭,跨学院的交流拓宽了他们人际交往的渠道,丰富了他们的认知,辅修生们的个人能力也在辅修中得到锻炼。韩婷提到,“我在压力排解和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黄宝玮也表示,“我学会了一些管理方法、管理政策以及职场上的情商运用,这些对于我以后的求职很有帮助。”从寻求专业知识出发,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锻炼自我,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技能。

启示:辅修之路何往

随着对辅修学习的逐渐适应,辅修生们开始总结这段经历中的得与失,对辅修学科产生了新的认识,并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业路径。无论是选择放弃、中止辅修,还是坚持到底,拿下双学位,都是他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大学生如何更加从容地走好辅修之路?这是一个值得所有辅修生深思的问题。

回顾辅修经历,辅修生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秘籍”,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短板。面对法学辅修的压力,吴美林选择提前完成作业,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但她也坦言,“对于过于理论化的课程,我的兴趣并不大,有时难免会有所懈怠”。王志则通过广泛阅读来满足历史学课程的知识需求,他意识到自己是第一次系统性地学习历史,“对于它的学术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还没有足够透彻的认识。”作为有经验的“过来人”,化学学院2024级研究生张靖怡分享道:“我愿意舍得自己周末和小长假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同时我也会找时间缓解压力,调整状态。”这种毅力让她最终在本科期间拿下化学和英语的双学位。

辅修的过程中,有得有失是常态,但每个人对得失的看法不尽相同,这深刻影响着他们对辅修的态度以及他们的辅修前景。王志希望自己能够以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继续在史学领域深造。韩婷虽然曾考虑过放弃,但她凭借着自己的兴趣,以“能学几门是几门”的轻松心态继续她的辅修之旅。尽管有些学生选择坚持,但辅修的成功率并不乐观,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在辅修过程中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难题。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渊明(化名)发现,“一些课程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有帮助”,预期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落差让他对辅修的热情有所减退。虽然他仍计划继续辅修以实现保研的目标,但是他对辅修学科的兴趣已经不再浓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对于那些仍在探索中的大学生,已经获得辅修证书或双学位的学长学姐们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获得心理学专业辅修证的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研究生顾烟(化名)建议道:“首先要有坚定的初心,并且认真学习学科的每一个分支。还要学会平衡好两个专业的关系,一定以主修专业为主。”张靖怡则认为:“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心理负担,在期末考试和重要节点上完成好学习任务,就能兼顾两个专业。”

在辅修的征途上,机遇与挑战总是如影随形。大学生们在辅修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新体验,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新问题。辅修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探险,它要求学生们不断尝试和适应,虽然路途不会总是平坦,但每一步都能带来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