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的时间很短暂,不足以让一名稚嫩的“师范生”立即变得在讲台上游刃有余;但四年的时间又很漫长,足以让“师范生们”在桂子山上扎根又盛放。流转的光阴,见证了师范生们跌跌撞撞,从青涩稚嫩到经验丰富、从懵懂迷茫到目标明确、从焦虑紧张到镇定自若的探索过程。那些在内心播撒下的教育种子,终会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土壤,深深扎根,在汲取充足养分后舒展生长,并缓缓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
“播种”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教师是一个肩负着神圣使命的职业:一撇一捺,传递知识;一举一动,塑造人格。教师这一身份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无疑是师范生们选择踏上从教之路并坚定走下去的主要缘由。
“一万本卷帙浩繁的世界,最初都有良师开卷”。一个教育梦想的播种,离不开良师的启迪与引导。文学院2023级刘诗祺回忆自己的漫漫求学经历,提到“不同老师之间的差别很大,那些真正负责任、有教学热情和科研热情的老师,与少数摆烂、功利的老师截然不同”,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她深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怀着殷切的教育情怀,她在大二时决定从社会学院降级转专业至文学院,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我曾经遇到过的老师都特别有人文魅力”,文学院2022级喻文慧同样是在大二时明确了自己“想成为一名引路人和筑梦者”的目标规划,于是她在专业分流时选择了自费师范,希望能在教育领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除了提灯引路过程中的薪火相传,家庭环境也影响着师范生的人生选择。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3级邓雨欣的姑姑和姑父都是老师,“他们夫妻教了几十年的书,对教育事业评价很高”,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她与姑姑和姑父进行了交流,从他们的讲述中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美术学院2023级的陈思帆在教育世家长大,父母躬耕杏坛多年,教育梦的种子很早就在她稚嫩的心中埋下。在梦想的激励下,她成功地踏上了预备役美术教师的成长蜕变之路。
当然,人生也是一个不断体验感受、不断探索的过程,并非每位师范生最初选择教书育人都是源于纯粹的热爱与梦想。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李辉煌也坦言自己起初是把成为公费师范生当作获得稳定职业的捷径,但在磨炼师范生技能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深远意义,慢慢开始滋生出教育情怀”。那些曾经出于功利目的选择成为师范生的学子们,也许慢慢在亲身体验中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寻找落子无悔的自洽。
无论是出于理想主义的热忱还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从选择踏上预备役教师进修之路开始,师范生们便肩负起了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了顺利实现由“师范生”到“好教师”的身份转变,他们在教育实践的沃土深深扎根。
“扎根”
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对于师范生而言,成为教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学习中见积累,在实践中见真章。
上好专业课和师范类课程,是师范生们夯实专业基础和提升教学技能的必由之路。专业课学习为师范生提供了深入学科领域的机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师范生在备课授课时能够得心应手。对邓雨欣而言,学习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几何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专业课是她积淀学科知识的关键。“专业课帮我建构了更加全面、深入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了我的抽象思维,增强了我的逻辑推理能力。我也能够从更高维度观照中学数学知识及中学数学教学了。”在专业课上,除了专业知识,老师教授的学科技能也让她很受启发。“3D建模和数学软件应用是我们数学师范生的必备技能。老师会指导我们使用Mathematic、Matlab等工具来直观地呈现数学图形,这对我们未来教授几何知识很有帮助。”
专业课以外,还有专门的师范类课程帮助师范生们涵养教育理论基础,提升教学实践技能。专业课程之外,师范类课程在师范生“扎根”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从大一开始,师范生们就逐渐接触并参与到钢笔字、粉笔字及普通话的专业训练当中,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解读、微格训练以及班主任班级管理技巧等师范生核心课程也随着学段的提升接踵而至。“师范课程的学习会贯穿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刘诗祺谈到。值得一提的是,各个学院还会为师范生开设服务学科教学的特色训练活动。例如历史文化学院开设的“迈向名师训练营”,就通过让历史学师范生在每周固定时间轮流讲课、互相点评的方式,提升他们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及授课等多方面的能力。李辉煌提到,起初他上课缺乏自信,课程设计也较为单调,“但经过多次试讲和同伴反馈,这些问题都有所改善了”。
各类师范技能比赛更是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心心火义教技能比赛、未来教育家联盟师范生技能大赛、师英优质课教学比赛、“两笔字”比赛、普通话演讲比赛、微课设计大赛、试卷设计大赛、班主任技能大赛……在华师搭建的多元教学竞赛平台上,师范生们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于评委的反馈和从优秀选手的借鉴中,精进教学技艺,涵养教师风范。对于陈思帆而言,微课技能大赛激发了她自学微课的动力。“我一开始只会做PPT,但后来又自己寻找资源学习了动画制作和视频剪辑,最后才设计出了自己满意的微课。”参加过多次试讲型竞赛的刘诗祺谈到,“在备赛过程中,选手们会经历研读教材、教师用书和课程标准,搜集资料,学习优秀课例,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最后写出教案的过程。”授课结束、评委点评过后,她也会记录下评委的意见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形成“教学相长”的闭环。
教学观摩、支教活动为师范生打开了感受一线教学的窗口,在提升他们教学技能的同时,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武汉市第十五中学观摩教学的经历,让陈思帆学会从教师视角思考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问题。“除了传授知识,老师还需维护班级纪律、批改作业、管理日常事务及组织活动。教师的职责远不止教学那么简单。”这使她意识到,为了在将来能胜任中学教师的工作,自己还需要不断提升综合能力。相比教学观摩,支教则为师范生提供了亲身实践课堂教学的好机会。今年暑假赴恩施来凤县百福司镇为当地小学生教授素质拓展课程的邓雨欣,在备课、把握课堂节奏和应对突发情况中不断成长。在一次音乐欣赏课上,面对突如其来的设备故障,无法播放音乐时,她灵活应变,带领学生们学唱他们喜爱的歌曲,并即兴表演了几首歌谣。“虽然我未来会教数学,但无论哪个学科的课都可能会遇到课堂的小插曲。这在真实的课堂上很常见,但在我们平时无生课堂试讲上是无法体验到的。”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扎实的专业学习,师范技能的磨练,教学的亲身体验,都是师范生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见证。扎根,扎在知识与实践的沃土,等待未来的绽放。
“绽放”
向外探索,向内扎根。师范生在大学时以实践为基,在未来与教学为伴。那颗名为“教育梦”的种子历经春华,迎接秋实。
对“教育”一词,师范生理解不同,但他们以坚持和热爱把“做好教育”当作未来追求的想法却是相似的。在名师经验分享会中,李辉煌觉得教育是“和学生打交道”,而他真正与学生接触过后,对教育有了更为深入的见解。在他看来,教育有的时候会单调,让人觉得足够辛苦,但也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事情。陈思帆觉得教育不该局限于课堂,比如美术教育是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实践中感受美,进而实现对“美”的启迪:“美术课不只是单调的模仿,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创造美,这是做好美育育人的关键。”
带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结合过往经历与所学所感,师范生们对于“如何做一名好老师”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设想。受高中数学老师的影响,邓雨欣认为:“只有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闫莼看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可以是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者,所以她很注重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和生活进行联系。“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细品的文本,比如‘吾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这句话背下来应对考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更希望我的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从这句话中获得力量,这就是课本之外的知识。”闫莼表示。
要成为自己心目中好老师的样子,离不开合理可行的规划。对于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们而言,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可偏废。“在大三学年,我会增强自己对通史的积累,在课后阅读一些和历史教学相关的书籍。我还要争取见习机会,去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李辉煌看来,只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名好老师还应该懂得如何把知识通俗有趣地教给学生。喻文慧认为,提高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对课标的解读能力是教师在教育行业深耕的重要一步,所以她下一步的规划是要学会“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教育中学会教育,师范生们细细感悟、牢牢扎根,先将自己反复打磨成材,再带着憧憬走上讲台,延续教育的使命。
成长是一场巨大的爆改,没有什么能信手拈来。作为教师身份的预备役,师范生们需要在大学迎接种种挑战,克服重重困难,才能从小黑板走向大讲台。一路摸爬滚打,一路步履不停。经历过课标研读的知识积淀,经历过试讲竞赛的反复训练,经历过课程设计的数次打磨,当师范生们落落大方地站在三尺讲台,大学四年的帧帧画面与眼前学生们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神相互交叠。此时此刻,他们心中那颗教育梦的种子终于破土生长,花朵绽放的声音微小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