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你说咱们选哪个任务好啊?”看着黑板上形策老师留下的四个任务,我只觉得欲哭无泪,哪个看起来都好复杂好麻烦。
“第四个吧,我们去社区看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一番交流后,活动的大雏形也很快被勾勒出来——我们想听听社区老年人们的故事或一些建议。而这落实的第一步当然是招兵买马,不少同学听了我们的想法后表示愿意加入。直到九人小组敲定,微信传来提示音的时候我还有种恍然若梦的不真实感,但它又确确实实在提醒着我——我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了,我可以很放心地做好自己的部分然后把后背交给队友,这是一种很新奇的感受。
也是这样一个团队的成立渐渐扭转了我一开始抱有的简单划水来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说来也算几经波折。作为总负责人的小颖很快把我们的想法上报给了形策老师,遗憾的是形策老师并不能亲自带我们。就这样我们又被转手到了另一个院的老师的麾下,但也只将地点拟定在了北边的教职工社区。这样一来更多的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我想我们不仅要完成更要办得漂漂亮亮的。
撸起袖子就是加油干,大家又划成了两个专项小组以期更高效地推动活动进行。时间呢也不疾不徐地迈着小碎步一点点靠近约定的日期,我们社区治理寻访小组还在连夜商讨该问什么又怎么问好,谁来摄影,谁来提问……然而,尽管我们“万事俱备”,真的走到社区的那一刻,我们发现“欠”的不只有“东风”,现实无法完全按预期中的来。老人家们或抗拒、或避讳,采访根本无从展开。这样可怎么能行,我们很快换了个方式,先唠点无关紧要的事甚至“卖弄”起了武汉话,再趁机把我们的问题抛出来。有个奶奶很可爱,一边在健身器材的转盘上扭动着一边跟我们唠嗑,说到兴头上就敞开心扉和我们谈着她对社区的看法,“丫头你们看那边的坑就是最近填上的怕我们这些老人摔倒了,但是那边花坛矮矮的护栏还没人管呐。”
十一二月的风微凉,却在我们心头吹起了圈圈涟漪。我们轮番着去采,去拍摄,一切渐渐步入正轨,也是那写在白纸黑字上的关于社区治理的提问宣之于口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这个社会上有这么一个叫做老年人的弱势群体似乎正在一点点被边缘化,可他们也有自己的诉求啊。为什么有的拒绝了采访不愿相信?为什么有的三缄其口?因为他们也知道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财政的有限,在他们看来社区的大环境已经很好了,他们对学校的支持感到很满意,所以就天然地忍耐了些许不便,自觉地将一些诉求藏起来了。但他们也会不想参加一些冗长的讲座,他们也想在现有的绿化带里看到更多明媚的花,常见好养的品种就好,他们也想要有个能借力上台阶的扶手,渴望找到反馈他们日常的、琐碎的诉求的渠道……
活动的尾声定格在了我们的大合照中,我们听了许多的故事,也收获了很多社区治理大满意下的一些小建议,感动、有趣、欢笑与心酸掺杂交织,我在最后整理提交的报告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关怀和温暖应该更细微地撒入每一个社区,让老年人们合理的诉求可以被倾听到而不是成为藏于心中的奢求”。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社会实践,也是第一次探到身为大学生自己应有的另一面。我想大学生们应该不止于埋头勤奋苦学,也要怀揣感恩与关怀之心融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做一个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