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记者团:左臂热爱 右肩温暖

作者:司小平 贾钰婕 周嘉祥 熊娟 杜函珈 魏晓暄 邹媛奕 席田婧 秦一冉 编辑:司小平 发布日期: 2021-11-18

编者按:在华师校园里,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扛摄像机,推拉摇移,产出短片佳作;手持单反相机,在“咔嚓”声中定格美好瞬间;数位板与笔尖碰撞,让“华小诗”的故事映入眼帘;广播响起,将声音传递至桂子山上一草一木;键盘敲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篇篇中英文新闻报道记录热点;编辑转发,倾力打造每一次的推送十万加。这便是华大记者团的校园记者们,他们因热爱在这里相遇,又从这里出发,将温暖传递。

1BD4A

电视台:画里画外声色精彩

27B80

灿烂年轻的笑容搭配青春洋溢的舞蹈,绿意盎然的华师风景融合悠扬舒缓的纯音乐,个性创意的摆拍加上新奇多样的特效,温暖美好的校园生活配上一首情真意切的小诗……每一个视频都凝聚着电视台的创意与情感,凝结着电视台成员的心血与付出。

对于黄成坤而言,剪辑并不是枯燥的重复,他能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路,并乐享其中。电视台不仅记录下了华师的点点滴滴,也同样记录着成员们的收获与成长。最初的视频小白如今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正式记者,黄成坤很感谢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的耐心指导。“因为这里有一份沉淀的情感和梦想”,他继续留任,每当做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时,他都会反复观看,细细品尝它带来的自豪和愉悦。

电视台的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碰撞,它不仅使人们能透过小小屏幕看到华师的美,也见证了融媒体浪潮下的开拓与求索。陈镭夫期待更多的新鲜血液注入这个集体,“如果你有心想要获得技能的增长,这里能为你提供很好的条件。”威涵也笑着说,“在这里既能提升技能,也能够促新思路的转变,从而使我们能更好地应对融媒体时代。”

用真诚与热爱演绎画里画外的万般精彩,以视频讲述华师的点滴故事,宣传华师的精神风貌。用黄成坤的话来说,电视台在“越变越好”。

摄影组:定格每一张热爱

蹲着、跪着、趴着、又或是爬上高高的梯子……镜头的背后,一对全神贯注的眼睛盯着取景器,一双手稳稳地托住相机,一根手指轻轻地按下快门。“咔擦”一声,眼前的景被纳入了小小的镜头,定格成一张相片。在摄影组成员回到组里精心筛选和修图后,一张清晰而灵动的图片才能出现在人们眼前。春秋寒暑,阴晴雨雪,摄影组的成员们游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穿梭于新闻会议和各大活动现场,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校园点滴,讲述华师人的故事。

“摄影组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一提到摄影,在组里工作了两年多的高瑜珽依然饱含无比的热爱与激情。“摄影组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两年来,除了专业拍摄技术得到提升之外,她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自信。

“不是摄影组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摄影组。”徐浦畅在实践中加深着对“记者”这一身份的理解,半年多时间里,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拍摄技术和创新能力,也锻炼了自己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学会了用认真和热情的态度拥抱工作和生活。

“以摄影的名义,我们在一起”。“摄影组,我的家”早已成为组员们的共识,每一位成员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大家身上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归属感。未来,摄影组也将继续用相机记录华师故事,展现华师风采,用更多瞬间定格华师人的花样青春和华师校园的发展变化。

图片设计工作室:创意制图匠心独运

当摄影组的照片合集点击发送,图片设计工作室便会对其进行创意加工,以呈现出一张张令人惊叹的封面与海报。在电脑屏幕前,文怡莹打开作图软件,波动鼠标,添加素材,调整配色,设计文字……这一系列的操作是图片设计工作室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他们像一群魔法师,赋予文案生机,给予图片活力,用自己的想法创造惊喜。

“搞创作的人氛围要轻松一点。”为了同学们能够有更加自主的创作空间,图片设计工作室的氛围会偏向自由与活跃。在配图创作时增添自己的想法,在部门合作时显示自己的创意,在图片设计工作室这一方天地,成员们自主探索,自由成长。从“小白”一路走到副部长,曹雨荷觉得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这其中,有一次又一次的熬夜返图、修改,需要一次又一次交流沟通。“一路走来,有挫折,但是那些挫折还不足以打倒我。”曹雨荷说道。在图片设计工作室,曹雨荷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提高了作图排版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审美素养。

图片设计工作室将创意融入图片,灵动地展示独具特色的华师风采,彰显与众不同的华师风貌。凡心所向,一苇以航,心怀热爱,图片工作室的成员们依然饱含热情,继续成长与创造。

华小诗动漫工作室:持温情画笔绘暖心故事

进入QQ群,领到手绘任务,拿出数位板,韦佳便开始在板上绘制底色。笔尖在板子上起舞,笔尖轻点勾勒,是优雅婉转的芭蕾舞;笔刷上色涂块,就是热情轻快的拉丁;与此同时,其他工作室的同学们也开始绘制草稿、线稿,在处理完人物整体的姿态后,就耐着性子去扣细节,并沉浸其中,继续开始下一场属于笔尖的舞会。

一提到华小诗动漫工作室,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华小诗”,这位绿色头发、头戴小小桂花发夹的女孩子。围绕这一形象,工作室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优质推文的画稿:“华师美妆旗舰店”“华师人专属表情包”等。而“华小诗”的动漫形象,也在每位画手的努力下得以活跃于各个平台。

张雨婷打趣地形容工作室是个温暖的“工具人”,在她看来,合作会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工作室的分配式合作,让每位同学做擅长的任务,发挥各自的优势,能够将自己的风格都得以最大化地呈现。

他们用热忱的画笔去记录一个又一个洋溢着创意,且充满人间烟火的暖心故事,或许带着轻松的幽默小调、或许是让人会心一笑的温暖。他们将华师学子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细节描绘,翻出新意;用温暖画笔去描述山民日常,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温情篇章。

广播台:“广”传精彩“播”动校园

伴着清晨第一缕微光,广播台播音部的成员们在露天电影场进行早功练习。从基础的开声、字词练习到朗读新闻、文字稿件,从周一到周五坚持的早功与晚功,从幕后的认真练习,到静坐在播音室里通过声音与华师学子相遇,他们努力做到“真诚相约每一天”。

成为一名正式上岗的播音员,需要经历为期一年的八轮考核。在一系列的考核实践过程中,学员们也逐渐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着广播台的工作。在反复实践中,如今成为正式播音员的蔡祎涵早已能顺利操作那些复杂的流程,也在过去一年的考核中大大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清晨,当墨蓝色的天幕徐徐褪去,淡青色晨曦与阳光结合得刚好,蔡祎涵准时到达播音室,调试好设备,开始早播工作,用自己的声音将沉睡的华师唤醒,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于她而言,坚持每一天早播让她的生活更加有规律,更有精神和干劲。播音员的声音播报与编辑成员的优质稿件相互配合,共同为华师学子带来每日的听觉盛宴。在祁天宇看来,以编辑的视角写下许多新闻的同时,也让他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学会更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

广传精彩,播动校园。广播台致力于通过声音和文字传递学子心声,展示华师故事,传递校园文化,“真诚相约每一天”。

华大在线:以文会友 笔载人生

以文字的原生力量,将大大小小的校园新闻记录,将形形色色的精彩人生书写——这便是华大在线,这便是永远在线的文字采编记者。

突如其来的采访让熊娟一时无措。因为采访对象的行程安排变化,原定于下周的采访不得不立刻进行。下课铃一响,熊娟便夺门而出,直奔约定的地点,同时在心里反复打磨好采访提纲的框架。“对于自己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做一个完善的采访,说实话,我自己也没什么信心。”但采访过程意外地顺利,之前的信心不足在采访开始不久后便烟消云散,谈笑风生取代了预想的“危机”与尴尬。回想起自己半年前刚加入华大在线,熊娟感慨良多,由于缺乏经验,她曾让自己和采访对象陷入“相看两窘”的状态。在华大在线的半年里,她慢慢成长,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记者”这个职业靠近,“我觉得自己处于一个慢慢打开的状态,也越来越喜欢记者这个职业。”

“最初是喜欢,逐渐在坚持中热爱,在热爱中坚持。”今年是司小平在华大记者团的第三年,在她眼中,华大在线不仅是一个打磨文字功底,锻炼记者技能的地方,也是一方友谊与真情的天地。“在线是个严谨细致而不失活泼幽默的地方。在积分考核与定期例会的背后,还有共同合作的融洽、互帮互助的温馨和志同道合的交流。”

华大在线是拥有文字梦想的人的一方净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来自各个不同学院的人因为这个共同的愿望而聚集在一起,在华大在线打磨笔尖,放飞梦想,学会担当。他们不止步于官样文书,而致力于讲好华师故事,他们将热爱化作笔下千言,传承华师文化,凝聚华师力量。

英文采编部联结中外 “英”勇向前

敲击键盘的声音和翻书声相互交错,查找原文、中英文翻译对照、在各大主流英文媒体和权威网站查阅相关资料……这是英文采编部忙碌于翻译工作的缩影,他们用流利的英语写下生动的文字,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

雷欣怡回忆起采访音乐学院留学生涂优异的经历,她曾在采访前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对方的音乐,在音符与节奏中寻找采访思路。因为曾听过对方用武汉话创作的歌曲,她先用对方熟悉的武汉方言进行采访,在亲切的交谈中也拉近彼此距离,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认识了一位优秀的留学生,也喜欢上对方创作的音乐。

雷欣怡觉得与其过分在意“流量”,不如更聚焦于用心做好内容,做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沉下心来做自己所热爱的事。部长胡巧巧也常常激励成员们要坚持创作更多优质作品。在英文采编部的成员们眼里,翻译不是一种机械的转译,更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翻译者通过采访留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通过英语写作,向他人传达思考,展现华师风采。

这里,是一群热爱英语的人的天地,是部员们与留学生建立友谊的平台,更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角,向我们展现华师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形象。

平台运营部:“微”连华师 每日常在

在社团各显风采的“百团大战”上、花香四溢的桂花丛中,都有平台运营部的同学的身影,他们用音像、图文兼具的新媒体表现形式,紧扣华中师范大学校园热点,展示着校园各大活动的精彩瞬间,用每一条微信推文记录着多彩的生活点滴。

“虽然制作推文的过程艰难,让人感觉疲惫,但是每次编辑好推文后从融媒体中心回寝室的路上,心情总是很好,觉得自己一天中做了一件大事。”赵海林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时笑道。微信部的部员们在工作中锻炼文案撰写、摄影以及图片后期处理的能力,在推文阅读量和浏览量的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与成就感;而桂子山上的同学们在微信平台留言互动、点赞转发的过程中,更加了解校园生活,和桂子山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光荣与荆棘共生,温度与态度并存。”微信部部长李琳用这句话来总结运营微信的工作。学校官方微信的每一篇推文背后,凝聚着微信部同学筛选选题、编排版面、挑选配图、撰写文案等多方面的心血。一篇篇生动的推文,让更多人通过新媒体的窗口了解到有趣的校园生活,一次次的“十万加”,也是平台运营成功的见证。

社交传播部:记录生活 互动你我

这里是每一位‘桂子山民’了解桂子山、校园趣事的平台;这里是让微博、QQ用户了解校园景色、优良校风、校园生活的平台;这里是华大记者团社交传播部。

太阳照在树下的草丛上,小黑猫慢慢地从阴影中爬了出来,躺在草坪上晒太阳。此时,站在不远处的同学迅速拿出相机进行拍照,将图片上传到《猫猫征名令》策划组。负责文案的成员立刻根据照片上小黑猫的特征编撰文案,再将图片和文字交给负责审核的成员。不久后,这只黑猫的照片就发送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微博平台上。代佳昕回忆起《猫猫征名令》的制作过程时,许多场景都还历历在目,“当推文完成时,看见有人点赞,有人回复希望多出这种栏目时,就会觉得成就感满满。”为了做好山民们感兴趣的专题,社交传播部去过桂子山许多少有人至的角落,通过一篇篇微博、QQ的推文,将山民们和桂子山紧紧联系在一起。

“‘山民们’最近关注什么,桂子山最近流行什么,是我们工作中最关心的事。”在赵景景看来,他们需要经常在微博、QQ上以聊天互动的形式,捕捉山民们的兴趣爱好,通过浏览山民们的留言、观察推文的浏览量,把握山民们关注点的动向,以做好每一篇推文。

社交传播部记录着桂子山上的生活点滴,在晨起晚眠时向山民们问好,而他们也通过微博、QQ的互动将山民与桂子山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华大记者团里的每一位校园记者,都是记录华师变迁发展的一员,亦是要争做时代奋进历程中的浪潮儿。由此出发,他们以梦为马,左臂热爱,右肩温暖,在韶华的青春里,依然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