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红旗缓缓在画面上展开,清脆的声音从视频中流露:“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生命线……”流畅的解读,配以激昂的音乐,让交织流转的画面更加生动。这是一套由历史文化学院知行实践队制作的微课视频,依托全国多地的红色资源,为学生们分专题讲解党史中的群众路线。这一节节微课的背后,是实践队成员们近五十天里不分昼夜地构思,是一次次烈日酷暑下地走访、拍摄,是每一帧都用心剪辑、打磨的画面。而忙碌的他们,仅仅是暑期社会实践中踏实付出的大学生们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学院2020级的屈诗艺,一位在今年暑期到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调研当地乡村教育发展情况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老师的指导与同学们的陪伴下,她穿梭于乡镇和村落间,与当地的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在观察与询问间找寻着乡村教育的痛点。即便是曾经看到过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但当自己亲身接触到这些留守在乡村的孩子时,屈诗艺的心仍然颤动了。“我们在路边遇到了一个孩子,她说自己有一位‘隐形’的爸爸。”谈到这个孩子,屈诗艺眉心满是担忧,声音也渐渐低沉下去,“她学习不好,连交朋友也受到了阻碍。”虽然乡村调研只有五天,但屈诗艺却写了上千字的调研日记。她表示,自己“每天都有很多由心而生的感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实现这样美好的愿景,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言语的表达与书面的学习,更需要实际的行动——暑期社会实践所强调正是这一点:实践。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的方潇是历史文化学院知行实践队的负责人之一,自步入大学以来她就坚持参与社会实践。“开始是源于兴趣,坚持则是出于对团队的责任感与锻炼自己的渴求。”谈及参与社会实践的缘由,方潇如是说到。在她看来,切实地实践,带来的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技能的提升,更能开启一场重识自己、荡涤心灵之旅。
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20级的贾钰婕对此深表认同。对她而言,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是她在小学时便埋下的种子。时隔多年,贾钰婕仍能回忆起自己的一位小学老师分享的支教经历:“在他的描述中,支教充满趣味而又富有意义,这让我对支教很向往。”然而,这份向往仍然还只是向往,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贾钰婕尚在等待。“我一直期待参与我们学部的‘创客教育’项目,到乡村、企业、小学等地科普人工智能知识与传播STEAM教育理念,但无奈我的知识水平尚浅,因此今年只能与其擦肩而过。”
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固然为人所向往,然而在憧憬之外,也需要看到,用脚步丈量远方的旅途并不轻松。“实践的那些日子,我近乎每天都要熬夜,但仍感觉时间不够用。”数学与统计学学院2020级的王锦翔表示。加入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菁诚红梦之旅暑期实践队后,他随队前往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走访老党员、参观红色基地、调研乡村振兴实效、支教留守儿童、制作微党团课视频……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菁诚红梦之旅暑期实践队的活动一项连一项,王锦翔的任务也一项接一项:撰写新闻稿、剪辑视频、撰写调研报告……“实际的情况比预期要累,”王锦翔坦白道,但他转而又解释道,“但收获也更多。”在播种与收获之间,他深知每一份“付出”的重量,因而倍加珍惜自身的成长:“我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些事情,果然,历经实践的洗礼,我更加坚定地选择投身教育事业。”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如若坚定了要去往远方,一步一个脚印、无畏风雨地前行便是不可或缺的密钥。在实践中,历史文化学院知行实践队发现了更多进步空间,总结经验、作出改进;在在蓄力实践的过程中,贾钰婕将对支教的渴望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内心尽情燃烧着对教育的热爱。“我希望能从社会实践中锻炼师范生技能,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尽一份力。”提起对明年参与社会实践的希冀,贾钰婕语气轻快,眼睛里闪烁着光的倒影。
世间有百般风味,唯有亲品方知其滋味;社会有百般姿态,也唯有实践才能真正看到校园彼岸的洞天。
(作者为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