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组织的十字路口

作者:徐浠原 石玉琢 罗嘉祺 编辑:王颖 发布日期: 2025-11-25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华师东区小树林里,学生组织招新摊位琳琅满目,热情学长学姐的介绍声声入耳。放课学子穿梭其间,手中被塞满各式传单:学生会、融媒体中心、志愿者协会、篮球社……“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这种选择困境,每年都在校园内不断上演。

如何在多样选择里找到适配自己的方向?怎样才能让所选择的学生组织成为成长助力而非负担?我现在是应该留任还是选择一个新的学生组织?十字路口前,不少学生陷入迷茫和纠结之中。

初涉岔路:“我”向何处去?

站在选择的起点,新生的心动往往藏着最本真的期待——有人为了突破自我,有人为了安放热爱。外国语学院2025级本科生马裕林表示:“我选择加入的是学生会和华大桂声,我认为加入这些组织能够更加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成长。”当然,也有同学是带着现实考量、迫于压力选择被动跟从。文学院2025级本科生谢诗玲则分享了她的经历:“我最初选择是不加入,但是周围的同学都在陆陆续续参加,我就肯定会有这种压力。这种“卷”的氛围下,我最终选择了加入。”

可当真正踏上选择的路时,新生才发现:“选择之后”的实践远比想象中更难。谢诗玲回顾其在某个学生组织的经历时,坦言那段时光如同步入一个“微型社会”。她解释道,“在那里,如何与成员们处理好关系,进行高效合作,形成良好氛围是我一度感到很难适应的过程”,最终,经过一番挣扎,她选择了退出。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本科生小羊(化名)回忆:“我在高三暑假就已经报了三至四个部门。开学后我感觉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工作,现在正在考虑要不要退出一些。”化学学院2025级本科生谭静柔则表示:“进入学生组织工作,我认为协调沟通能力也是一大挑战,例如摄影人与当事人的交流协作。”

尽管在实践之中存在着许多疑虑和困难——很难适应,无法兼顾,沟通问题……但新生们在不断地摸索、碰撞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谭静柔分享道:“要综合自己的学业安排和个人喜好能力进行抉择,不能“本末倒置”,然后从心而动”。

十字路口前,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岁岁年年,桂子山总迎来崭新的身影。当秋叶再染山径,每一片飘落的银杏,都将见证青春的绽放与启航——他们或许会在学生组织中徘徊试炼,但终将在这文脉绵延的园子里,拨开迷惘,寻得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

半程回望:“我”选对了吗?

走过新生的探索期,面对留任与离别的岔路,学长姐们从更长远的视角出发,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向(化名)选择留任在党委宣传部,她认为校级组织更有规划,能够在可控范围内解决问题;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4级本科生阿粤(化名)选择留任在院学生会,一方面是出于对组织的热爱与感情,为能继续为学院作出贡献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他也希望从基层走向高层,体验一段完整的学生工作经历……他们在持续的深耕中看见收获的形状,不仅显著提升了自我人际交往与专业能力,也渐渐明晰了自己真正所爱、真正所求为何。

古语云:“有舍才有得”,有坚守的选择,自然也有舍弃。小向在大二因课业繁重,选择退出了院团委学生会,她坦言,琐碎且繁杂的交接事务消耗了自己大量精力,而自己对此既不感兴趣,也无多少收获,不如选择退出,用这段时间投入更有意义的事情。同样选择退出院团委学生会的还有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小秦(化名),她认为这一份学生工作与自己起初想象的相去甚远,继续待着只是在“沉没成本”,而应尽早转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也有人选择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寻找新的可能性。小秦为了锻炼新闻采编能力,她在大二退出了占据大量时间的团学工作,转而加入学院新闻中心。尽管这里大多数都是新生面孔,但她乐于在新阶段尝试新路径。“没关系,我只是19岁又不是35。”她笑称。当我们因种种原因错过心仪的组织时,不妨换个时机再去试一试,去探索大学新的可能性。

这段旅程里,大家曾遇过困难,也有过彷徨,但当淌过时光的河流去回望前路时,我们或许会发现——自己亦收获了不少的经验与成长。小向坦言,刚进组织时,她曾因对软件不熟悉而手足无措,也会因同学间的小摩擦而烦恼,但经担任多次任务主摄后,她不仅熟练掌握了摄影、修图等相关技巧,与大家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升;阿粤则认为,这段主持的经历让自己有变得更勇敢自信,即使有时会出现物资未能按时送到等突发情况,但也提升了自己临场反应的控场能力;小秦也分享,自己曾因肩负学业与采编任务“两座大山”有过“退出”的动摇想法,但在“挣扎”的成长中她亦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从而更好地专注于自己热爱的领域。

从“新生”成长为“学长姐”,那些曾徘徊的身影,如今有了更深的沉淀与回望——小向在摄影中联结专业与热爱,并逐步探索未来的职业规划;阿粤从“参与者”成长为“领头羊”,不仅性格愈发开朗,也更希望加入更多组织,丰富生活;小秦在试错中学会权衡,明晰时间和精力的投向,在阶段性的成果中接近想成为的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学长姐们逐渐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描绘出从短期目标到长远生涯规划的蓝图。每一个脚印,都勾勒出他们成长的轨迹。

殊途同归:“我们”都走在成为更好自己的路上

有人说“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答案”,这句话放在学生组织的选择里,恰如其分。当新生收起招新时的好奇与忐忑,当老生放下留任与否的纠结与权衡,会发现那些关于“选什么”“留不留”的困惑,从来不是为了找到唯一正确的路径,而是在一次次抉择中,慢慢靠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的初心——这便是所有选择殊途同归的内核。

若把学生组织的经历比作一场旅行,新生的试错是拨开迷雾见真章的过程,老生的取舍则是明确方向再出发的清醒。

初入校园时,不少新生会被“热门组织”的光环吸引,或是因面试失利陷入自我怀疑,可正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真正适合自己的路,从来不是跟着别人走出来的。谭静柔落选心仪组织后,在志愿者协会意外发掘了沟通潜力;马裕林放弃跟风,在兴趣组织里摸清了能力边界——这些看似偏离预期的选择,反而成了认识自我的契机。

而老生们历经沉淀后的选择,更见通透:阿粤留任是为了“把热爱做深,把经验传递”,王柞然转身是为了“在志愿服务里找真正的价值感”。他们不再被“加分”“履历”裹挟前行,只问这个选择能不能离理想中的自己更近。这种从“盲从”到“清醒”的转变,正是成长最珍贵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学生组织的选择教会我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选对一条路,而是学会在任何路上都能长出向上的力量。新生在多组织忙碌中学会平衡精力,在人际磨合中懂得包容协作;老生在留任深耕中锤炼责任担当,在转身离开时学会坦然放下——这些藏在选择背后的能力与心态,远比参与过某场活动更能滋养长远。就像小向常说的“判断组织好坏,看能不能帮你成为想成为的人”,组织只是平台,真正的收获,是我们在这个平台上主动汲取的养分,是面对不确定时依然敢试敢选的勇气。

青春本就是不设限的旷野,不必怕选“错”,也不用急着要结果,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在为自我成长打样:选“对”了,便在热爱里深耕;选“错”了,也能在调整中明晰方向。正如三毛所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学生组织的选择终究是一场“自渡”的旅程——我们在选择中认识自己,在探索中锤炼自己,最终无论走哪条路,都能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