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华师

作者:吴沛 田天慧 刘佳怡 编辑:吴沛 发布日期: 2019-11-29

美食,是一个城市的根,更是一个城市的魂。一蔬一饭、一饮一食均流露着一个城市独有的烟火气,蕴含着一个地域独有的性格与气质。华师食堂聚集各地特色美食,异彩纷呈,既丰富了校园饮食文化,也为各地学子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与满足。当身在异乡的学子远远望见家乡的招牌,美食也便成了魂牵梦萦的一种眷恋。

安庆馄饨:清汤中的皖南情调

东一食堂的安庆馄饨窗口摆放着面皮、肉馅和已经排列整齐的馄饨,当学生不多时,阿姨便现场包起了馄饨。右手盛馅,左手包馅,手艺娴熟,不一会儿,馄饨的数量便多了起来。饭点一到,窗口前便会聚集一众学生,尽管等的时间略久,却并不影响他们享用美味的心情。

安庆馄饨皮薄如纱,柔软而透光,隔着一层皮子,隐隐可以看见鲜红的肉馅。虾皮与紫菜点缀在清汤里,显得分外秀气,充满了江南质朴的水乡情调。轻轻咬一口,嫩滑而富有弹性的鲜肉瞬间炸裂,唇齿留香。

安庆馄饨是极淡的,色淡,味亦淡,像江南女子的性格,质朴而简单。一碗安庆馄饨,几乎可以满足淡口味的所有想象。

武汉热干面:江城的“过早之魂”

“来一碗热干面!”每日清晨的面食窗口,总是回荡着热干面的呼声。面条下水又迅速起锅,再佐之以芝麻酱、卤水、葱花,一碗热干面便迅速完成。搅拌均匀后的热干面逐渐呈现出诱人的色泽,芝麻酱的香味涌入鼻腔,挥之不去。一碗热干面下肚,学生们便匆匆背起书包,在味蕾的满足中迎接新的一天。

在武汉方言中,“过早”即吃早饭,而热干面,正是武汉的“过早之魂”。武汉作为一座江城,曾孕育出独特的“码头文化”,码头工人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往往在下货的间隙里匆匆过早。而热干面烹饪简单、易于充饥,在沸水中烫上片刻便刻捞出,成为码头工人过早的不二选择。如今的热干面,并没有随着旧式码头的消失而消失,而是作为武汉的饮食文化符号深入当地人的骨髓,在这个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襄阳牛肉面:媲美热干面的湖北小吃

说起湖北美食,除了耳熟能详的武汉热干面,不得不提及的便是襄阳的牛肉面。一干一汤,它们共同构成了湖北面食的两大精髓,冲击着学子们的味蕾。襄阳牛肉面窗口前的食客总是络绎不绝,阿姨则一边用独特的口音吆喝着“你呢?吃面吃粉呢”,一边手脚麻利地在刷卡机与汤锅之间穿梭,并盛上一碗碗真材实料的襄阳牛肉面。襄阳牛肉面中,牛肉多而厚,一层红油覆盖在面的上方,配之以葱蒜和香菜,可谓色香味俱全。

重口味是襄阳牛肉面的一大特色,麻辣的味觉感受亦是其区别于武汉热干面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在天气日渐寒冷的日子里,一碗和着红油汤水的、热气腾腾的襄阳牛肉面,似乎更容易受到学子们的青睐。

兰州牛肉拉面:西北面食的原生力量

被誉为“中华第一面”的兰州牛肉拉面,又称兰州清汤牛肉面,是兰州著名的风味小吃,以“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别样的色泽闻名。

踏进东二食堂一楼大门,淡雅鹅黄色的天花板、八盏圆柱形灯笼集成的吊灯、错落有序的圆形小白灯映入眼帘,一股浓郁且别致的地方特色气息扑面而来。在最左侧有一家兰州拉面西部特色面食馆,透过窗口可以看到围着桃红色头纱的阿姨专注地盛着面团,带着少数民族特色口音的大叔兴致盎然地吆喝,还有那一碗碗热气腾腾、飘香四溢的兰州拉面。在饭点时,厨师会在现场拉面。白蒙蒙的雾气笼罩着厨师的身影,只见魁梧的手臂时展时收,均匀用力地拉着面,再加速往两侧拉伸,手中的面团转瞬间便化身为纤长的面条。

在欣赏厨师的拉面绝技之余,一碗新鲜出炉的拉面便端至面前。碗内的拉面慵懒地盘旋着,一脸享受地沐浴在面汤之中,色泽鲜美,无比诱人。其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光滑筋道,让人忍不住要大快朵颐,急不可耐地夹起一口面条。入口一瞬,清淡中滚着一团火辣,酥麻中夹杂软糯,劲道十足,颇具嚼味。作为兰州的主食之王,兰州拉面耐饱性十足,宛若其间裹藏着的那股西北部原生力量在胃里爆发开来。

东北水饺:北方“安耳朵”的独特蕴意

东北水饺,是典型的北方特色小吃,也是逢年过节庆祝和待客的最佳食品。在东北流传着“上车饺子下车面”、“出门饺子进门面”的说法,可见饺子与面在北方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东北水饺以皮薄大馅、肉馅汤汁鲜美为特色,形似金元宝,寓意吉祥幸福、阖家团圆、平安喜乐。

在立冬之际,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传统习俗,也称为"安耳朵"。来自北方的华师学子怀念家乡口味时便可在东二食堂二楼吃到颇具东北特色的水饺。这里的东北水饺有白菜猪肉馅、三鲜馅、香菇猪肉馅、玉米鲜肉馅等五彩纷呈的口味。每个水饺的皮嫩而薄、糯而腻,肉馅鲜醇且饱满。三两同学叫上二两水饺,配上陈醋、生抽、酱油和辣酱等调料,一口半个水饺,边吃边蘸酱,肉馅里的汁水在唇舌间化成做一滩,迸发出幸福满足之感。在这里,可以吃最含情的水饺,念最遥远的家乡。

湘西土钵菜:湘西乡土味里的长情

土钵菜又称钵子菜,系属湘菜系。它和北方的涮锅、四川火锅、砂锅同出一脉,共同之处是都用火烧锅,以水导热,煮涮食物。在湖南湘西有句民谣为“不愿朝中为附马,只要炖钵炉子咕咕嘎”,可见本地人对其由衷的喜爱之情。

传统湘西土钵菜是用陶制容器盛装的,随小火炉上桌,边煮边吃,保留着青铜时代“鼎食文化”的古朴遗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习俗也有所改变。在东二食堂二楼右侧有一家湘西土钵菜馆,窗口下陈列着许多菜品,包括回锅牛肉、豆豉香干干烧肉、糍粑鱼块、酱烧鱿鱼等,但都为普通菜碟盛装。怀念家乡口感的湖南人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尝试,亦可荤素搭配,亦可随心使然。尝一口,似水似火、似烈似淡,有的菜宛若柔媚多情的湘西女,而有的菜又宛若阳刚爽朗的糙汉子。在热气腾腾、蓄热保温的土钵菜中总隐隐约约地流淌着一抹细水长流的温情。

油泼辣子面:朴实热情的陕西风情

将热油泼在辣子上是油泼辣子面最后的点睛之笔,高温的热油与精选的辣子相交融发出的“滋滋”声是辣子散发诱人香味的信号。每到饭点,东一食堂一楼的巧媳妇面馆里便飘出油辣子的香味,牵引着每一位学子的味蕾。

油泼辣子面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陕西传统面食。北方的面食彷佛有着北方人的性格,粗宽厚实的面条,不似南方面条的温润细圆,却多了一份热情和豪爽。香辣的辣子,宽厚的面条,再加上调味的葱、姜、蒜等在热油的刺激下,将食材的味道发挥到极致。红色的油辣子,绿色的葱花,纯白的面盛在缀有蓝色花纹的瓷碗里,这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视觉的盛宴。不仅如此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配菜,如火腿油泼面,牛肉油泼面,五香肉丝油泼面等。使油泼辣子面的口味更加丰富立体。

烤鸭饭:品味广东的秘制风味

在未开张前,东一二楼的潮港烧腊饭前就排起了长队,烤鸭饭是这家店的招牌菜。烧腊占据了广东菜的半壁江山,包括烧鹅、乳鸽、叉烧以及一些卤水菜式,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间吃法,是老广记忆深处的美食。

烤鸭饭,顾名思义烤鸭是这道菜成败的关键。在备菜期间要先将鸭用秘制的酱汁腌制,再放入烤炉里烘烤,等到鸭皮色泽金黄,微泛油光便可取出。鸭腿切好做鸭腿饭,鸭身便留做烤鸭饭。将切好的鸭肉配上土豆丝、包菜等配菜盛入碗中,一碗烤鸭饭便完成了。鸭肉尝起来外脆里嫩,甘香可口,口味略带有广式甜味。搭配上清淡的素材配菜,油而不闷,甜而不腻。

重庆鸡公煲:被误解的“重庆”美食

重庆鸡公煲,一听名字可能会被误解为重庆美食,事实上重庆鸡公煲跟重庆并没有太大关系。名字来源是因为其创始人名叫张重庆,而重庆鸡公煲也是一道上海菜。在学子餐厅二楼总能看见结伴来吃鸡公煲的身影。

鸡公煲是鲜嫩的鸡肉辅以各种洋葱、甜椒、香料等烹饪而成,并结合了火锅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菜品,边煮边涮。肥牛卷、土豆片、千张、金针菇、培根……菜品丰富多样。鸡公煲是用砂锅装盛,既保温又能锁住鲜味。在电磁炉的继续加热下汤汁不断地沸腾,融入肉中彻底入味。鸡肉色泽红润,口味香醇,浓香鲜嫩,辛辣中略带有一点甜味,像火辣的川菜中融入一丝浙闽菜的甜香。鸡肉吃完后继续加入高汤涮食配菜,汤汁“咕噜咕噜”地沸腾,白气不停地往上冒,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在冬日里这样一份鸡公煲更是一份必不可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