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教师的幸福力

作者:郑晓边 编辑:党波涛 发布日期: 2020-10-09

在近期“课程思政”的督导、评审和讨论中,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外部要求和强化?还是师生的核心素养需求满足?回答这个问题岂非易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的教学课堂在网络平台上大展拳脚,“课程思政”五花八门,考核着教师的政治素养、学生的求知兴趣、管理者的监督水平……如何评审一堂优质的“课程思政”网课教学和真实课堂教学?已经摆在高校师生与管理者面前。

当前提出的“课程思政”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进一步挖掘各门自然科学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自然科学类课堂教学主渠道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的功能,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学校管理部门对“课程思政”进行了诠释: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挖掘、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这些外部要求和强化措施已历时数年,为什么年年重提?为什么鲜见“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范例?看来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应该从教学过程的主导方——教师的核心素养视角审视。

早在2017年教师节之前,笔者就撰文探索了教师的核心素养(郑晓边:做一名有幸福力的教师,中国教师报2017.9.6.)。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治学、修身和济世)是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的教育目标,对教师发展具有相同的意义。幸福力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幸福力的教师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们心理在不断成长,具有对人生和教育的积极心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情绪能够自我调控与管理,有解决问题的心理辅导技能;他们是亲和、开放、知道自己局限、边界清晰、善于觉察、正向表达的;他们能够培养出治学、修身和济世的好学生。

一位大学生问我:“幸福力与幸福感有什么关系?”我的回答是:幸福不仅是感觉,更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素养,包括人的情感力、认知力、健康力、意志力、抗挫力、微笑力和德行力,心理幸福不仅是个体主观的感觉,还是社会康宁的表征。人们可能因忙碌、一目十行遗漏了内心体验?或是身在福中不享福?教师的幸福力是教师心理学的热门话题。有人带着不幸福的自我体验,数落非幸福的理由,哪会有幸福力的觉知?有人充满希望、追寻幸福,积极看待自我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给学生和社会带来的幸福感有目共睹!(郑晓边:教师幸福力的传承,华大在线2017.9.12.)

近期在本科与研究生课堂教学督导过程中,看到不少教师充满激情和幸福力品质的教学,感慨万千!他们都是追寻幸福的好教师,他们把教师的传统角色“园丁”变为现代辅导师“导游”,在“智慧教室”里“翻转课堂”,在网络平台上把课堂教学扩展到教育云探索……他们的幸福力必将提升大学生和社会的幸福力!教师的幸福不是物质的奖励和自恋,教师的幸福应该是一种精神的追寻和传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产作家晓苏老师的“写作”课堂教学,他用一支粉笔与一连串生活叙事,生动地实施了“课程思政”,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使拥挤在满满课堂中的颗颗心灵感动、升华与思索……这样珍贵的课堂教学多年未见了!这不正是一位好教师的核心素养表征么!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治学、修身和济世的好教师,才能培养出治学、修身和济世的好学生。

学校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讨论中强调了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主要内容(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科学精神,唯物主义,团结协作),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课程思政”的讨论必将促进高校教育改革,促进师生思考与成长。学校教育督导们责无旁贷,我们有义务把“课程思政”的好传统与校园文化史、专业发展史、代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精神乃至教师幸福力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