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次对话敲开心窗

作者:罗佳雨 编辑:康瑞昉 发布日期: 2021-05-14

今天你发朋友圈了吗?不知从何时起,朋友圈变成了我们分享、记录生活比较普遍的地方。或是记录见到的美丽风景,或是表达自己某时某刻的情绪,或是转发一条对自己有意义的说说,或者为了集赞抽奖。在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是多彩多样的,也是自我表达的一方天地,可以吐槽,可以抱怨,可以高兴,也可以少有顾虑地展现自己较为脆弱、失落的一面。心理学家认为,表达就是疗愈。我们需要这么一个表达、宣泄的平台,也需要做到更有效地沟通。

从心理方面讲,人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在一定程度上,朋友圈也有“镜”之功能。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达到好的反思、修正的作用。所以与他人沟通,交换自我想法、情绪是必要的。

结合美国学者欧文 • 戈夫曼的“拟据理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在朋友圈中自我呈现也存在人设与定位,此时“表演”与“秀”的成分就占据很大比重。例如大家精心编辑微信朋友圈图文消息,同时等待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或者提高自己的存在感。发朋友圈在一定意义上是潜意识里寻求他人关注的一种表现,这也确实能够成为宣泄自我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是这并非最好或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跳出朋友圈,我们或许能找到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在当今流行的网络平台之外,我们可以先试着与自己对话。偶尔写一段小日记,烦恼时听听喜欢的音乐,闲来无事可以更多地走进大自然,也可以通过书籍、艺术等更多样化的形式来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些都是梳理情绪、与灵魂深处的自己对话的过程。及时反思也及时修正自我,自己会可以少一些网络的不真实,多一些恍然大悟后的平和。

沟通是关乎人们幸福和成功的重要技能,除了自我交流反思以外,找人倾诉是宣泄不良情绪,获得归属感、认同感的有效方法,然而它看似简单却时常失衡。例如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心平气和地说话是一个理论上正确而实际上很少能完全实现的一件事。事实上,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了严重的争吵、互相伤害,其实并不是因为双方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由于双方错误的处理方式致使沟通失衡,如个体过分地表达自我情绪,而不顾及其他主体,像倾倒垃圾一般情绪失控,从而导致沟通失败。萨提亚把这样的沟通定义为指责型沟通模式,这种类型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而这种表现一定程度上归结于人们在沟通中失去了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会使人天然地表现出攻击或逃跑的倾向,从而使双方脱离沟通本身,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或是沉默状态。当沟通失衡后,作为对话中的当事人之一,我们自身也会处于一种情绪化的状态中,明明知道下一句话可能已经偏离了对话的议题,但难听的话还是会脱口而出。另一种无效的沟通是冷暴力,它的特征是没有语言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对方持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尽可能的将双方的互动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的场面比争吵更严重的是冷漠和无话可说。沟通失衡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影响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建设,也包括自我的心理建设,甚至引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沟通失衡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如何做到有效沟通,让我们逐步回归正常的社交模式,也需要我们思考。

做好沟通,先要学会深度倾听。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和控制,而是让双方达成共识,建立认同,从而让关系的链接进一步加深。这既是沟通的定义,也是沟通的原则。交流是要听对方在说什么,还有觉察对方话语中表达的情感、需求和期待等问题,这是沟通中最为重要的。深度倾听会起到一种“共情”的效果,让对方感觉到被重视,被信任,从而更容易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也更易于被对方接纳。所以我们在沟通时可以先做一位合格的倾听者,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才能更容易做到平等、平和地对话。

处理失败沟通,先要反思自己,必要时先做出退让。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史蒂芬·柯维提到的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他将这种习惯称为人们改变现状、走向成功最有效的策略。沟通时难免会有意见不合产生争吵的时候,在激动的情绪下,我们总是想通过语言上压制住对方来结束这场对话,然而这种想法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对方通常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往往会变成一场无效的沟通。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先退让一步,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照顾对方的情绪,更紧要的是变无脑发泄为积极改变,正确地看待自己在这场对话中终究要实现什么目的。对于无法挽回的错误,人们都会悔恨不已,但消极的人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人,而积极的人则会主动想方法改变这种错误的现状。包括我们可能会经历的“冷战”,双方可能都有没有错,只是不愿意积极地沟通。而此时就需要我们主动“破冰”,积极沟通,才能缓解矛盾,更进一步可能也会收获一份更加坚定的情谊。

拒绝片面判断,表达与交流仍需要一份理智。与世界交流,向自我倾诉,与他人沟通,让每一场对话成为抵达灵魂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