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定义,为生命起舞

作者:司小平 编辑:范书妍 发布日期: 2021-09-30

从“筷子腿”、“白幼瘦”、“漫画腰挑战”的审美标准,到“颅顶增高手术”“精灵耳整容”等网红整容项目层出不穷,当诸如此类的话题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之时,不禁让人反思追问:“如今的审美标准怎么了?”

放眼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向每一个人扑面而来。“这样是美的”“可惜有所缺陷”“你可以让自己变的好看”……不断更迭流行的审美标准充斥着我们的社交网络。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正在被所制造的热搜话题和多面舆论所裹挟,也产生了不知如何适从于大众审美的容貌焦虑。而这样的容貌焦虑,在当今现代女性的身上似乎尤为明显,并有着年轻化、内卷化的趋势。

也许是从小在父母的打击中成长,也许是受他人的否定嘲笑,也许是想要证明自己却屡屡受挫……由于外部现实条件与内部心理因素的双重影响,容貌焦虑由外向里地包裹着那些内心摇摆的人们,使得他们以沉重的脚步向前迈进。

在容貌焦虑的背后,广告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所塑造的审美标准、个人的心理因素等等,都成为了加剧这场“美丽竞赛”的助推器。诸如各种网红整容广告、瘦身减肥妙招、调理身体特效药等等有关的医美广告,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描述,以及唤起受众“恐惧诉求”的内容,让即使没有过多容貌焦虑的人们也开始焦虑,一步步掉入广告资本和商家为其设置的“消费陷阱”,扑身于追求改变皮囊的漩涡当中。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皮囊》中深刻而又现实的话语直击人心。再好看的皮囊,也终究会被时间腐蚀;再契合的定义,也只是亮了外表,暗了内在。比起跟随早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社会舆论所赋予的容貌标准,摆脱世俗的成见与打破传统定义,不做美丽消费陷阱中的“待宰羔羊”,而是成为里里外外都更加自信和独立的自己,岂不是更有价值?

回归经典之作《巴黎圣母院》,雨果曾对美与丑有着这样的看法:“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在大千万物的世界里,有美即有丑,“好”也对应着“坏”,但不管我们给予事物什么样的形容词,“存在即合理”的道理亘古不变。因此如何赋予自我定义,主动权都在我们自己手中。

今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中提到,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等广告乱象。而从我们自身出发,也要勇敢自主地与“容貌焦虑”“医美广告消费陷阱”抗争。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基本的“容貌焦虑”广告的套路,不被广告舆论的欺骗性“真实”牵着鼻子走,以免将智商税投入各种医美广告的漩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主动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被社会舆论或意见领袖带着跑,而是保持自己独立审慎的思考,挣脱“信息茧房”的桎梏。

身体的审美标准向来是多样化的,与其让容貌的美丑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不如自己勇于站出来打破定义,发现自身的美。《美丽人生》告诉我们,“没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但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与其执着于塑造什么样的皮囊,不如抬头看看灿烂的阳光下,自己的内心是否一如既往的自信坚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