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需多方“保驾护航”

作者:张紫微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22-12-26

近日,《孤勇者》《黑桃A》席卷幼儿园,成为课间操与活动课的“爆款”歌曲。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歌词直白露骨,旋律简单明快,充斥着成人化的表达。该事件也引发舆论热议,不少网友持“无所谓”的态度,称自己也是在《爱情买卖》《伤不起》等歌曲中成长起来的,无需过分担忧。

在“无伤大雅”的口水歌中,藏着对传统理念的冲击与颠覆;在幼儿似懂非懂的跟唱中,藏着对成人世界的模仿与学习。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教师媒介素养的有限、优质教学资源的稀缺、公众教育意识的不足,使得低俗文化的传播范围蔓延至学前儿童,如同“温水煮青蛙”般侵蚀着幼儿的价值理念。

教师应是幼儿媒介素养的“把关人”。21世纪的儿童被称作“数字原生代”,自出生起就暴露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作为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引路人,教师在选择教育资源时,应关注网络热曲与教育目标、教学设计与幼儿发展需要的适配度。对此,提高教师媒介素养并逐渐引导幼儿认识媒介、辨别信息并发挥创造能力,是学前教育新兴且紧迫的命题。

政府应是优质幼教资源的“先行者”。低俗歌曲风靡校园,高质儿歌不见踪影,经典老歌无人问津……这归根结底是资源供给与幼教需求二者的失衡问题。一方面,要提高优秀儿歌的生产力,鼓励音乐协会、幼儿教师、高校等加入儿歌创作领域,并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另一方面,要提高传统儿歌的时代性,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儿童兴趣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并加大传播力度。

公众应是学习型社会的“缔造者”。当前,浮躁之风大行其道、享乐心态靡然向风,这不利于培养幼儿对学习活动的专注力、对社会规范的模仿力、对优秀文化的感知力。在理念上,应摒弃重高中轻幼教、重学科轻活动等传统观念,以正确社会导向引领幼儿教育的良性发展;在实践中,避免传播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符的视频与文字,主动担起社会课堂“主讲人”的教育责任。

幼儿是尚未完成但极具发展潜力的个体,他们既非成年人文学的“小白鼠”,也非大脑空白的受教者。以幼儿为中心,为其提供符合身心规律、满足兴趣需要、促进五大领域发展的课程与活动,是我国素质教育得以落地、学习型社会真正构建的首要步骤。对此,幼儿园、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需联结成同心圆,让口水歌不再占据心田,让教育真正以生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