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朋友圈

作者:郑雯斐 彭志翔 陈佳雯 编辑:郝日虹 发布日期: 2019-05-06

早在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过“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的调查。57.1%的受访者表示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有时和偶尔刷朋友圈的受访者比例分别占24.2%和11.9%,由此可见,朋友圈在多数人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微信推出初期,朋友圈相较于当时的其他社交软件,更加私密与个人化,所以大家都乐于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着微信的逐渐普及,同学、同事甚至陌生人也都走入“朋友圈”,微信越来越“鱼龙混杂”。

“好友”一栏中,陌生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许多渴求人脉的用户借助朋友圈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每发一条朋友圈之前,他们往往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尽可能让发布的内容满足他人的审美。久而久之,原本纯粹的朋友圈也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一个圈子、一个微型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里表演着看似“完美”的生活。这样的朋友圈更像一个戏剧舞台,不少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大众审美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愉快的评价。

“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国外社交应用Instagram的成功便脱胎于这一理念。当然,也有人解释这句话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从今日现状来看,这个“寓言”似乎已经成真,社交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为“世界焦点”。为了被“聚焦”,有人在发一条朋友圈之前会耗费2个小时精修配图、1个小时精心配文以及半个小时犹豫。

高格调的朋友圈动态总是能得到数量可观的点赞和旁人的暗暗艳羡,红色的消息气泡和动态下齐刷刷的点赞也无不暗示自己就是舞台的中心。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人已经成了自己精心打造出来的“人设”的“奴隶”。在“精致生活”的要求下,他们的朋友圈永远是在午后的阳光下喝着咖啡,从来不会有被学习、工作逼到手忙脚乱的情况;朋友圈里遇事云淡风轻、坐看云卷云舒,永远不会有一丝兵荒马乱。

或许这些人的初心只是分享或记录自己的生活,却在社会比较中一步步沉沦。依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具有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的需求或驱力,当情境中缺乏用于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时,人们为减低不确定感,便会通过与周围人进行比较,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如此一来,攀比心理就很难克制了,在这种相互比较中,人们的朋友圈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过于美化的自己。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无疑加剧了这种比较的倾向。过去,人们能够互相比较的圈子大多局限于周围的人;现在,随着朋友圈公开化,比较的范围越来越大,无形之间,朋友圈焦虑也应运而生。不是见不得朋友的好,只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和朋友的差距有点大。看着别人夺目炫彩的生活,一边羡慕,一边焦虑,是不是只有自己是平庸无奇的?

英剧《黑镜》第三季的第一集就夸张地描绘了人们的生活受到社交评分严重影响的场景,人们会因为自己的人设得到了不同的评价而感到焦虑、欣喜,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慌里。极度夸张的手法让人感到荒诞、忍俊不禁,但也不寒而栗。我们今日的“朋友圈式”生活是不是正在向着荒诞靠近呢?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已经失去了感知自我真实生活的能力,想要时刻关注他人生活,一边窥探着又一边焦虑着。

屏幕阻隔了真实,亦真亦假的感情分享也往往使人丧失辨别能力,网络给人的“第二张脸”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标签。精挑细选的图片、娴熟自然的精修再加上反复推敲的配文仿佛成为了一条朋友圈的“标配”;刷新、点赞以及评论的一整套操作成了拉近朋友关系的最佳方法。于朋友圈的经营者而言,这个经营过程必须非常谨慎、细致,力求完美无缺。

然而,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年度演讲里说,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个功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防卫机制,使人们得以在浮躁的朋友圈中寻求一种“平衡状态”。更有甚者,因为厌倦了为朋友圈里美好的生活“羡慕嫉妒恨”,厌倦了发朋友圈前的“修图两小时”,想退出朋友圈。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中心统计,有关闭朋友圈想法的人高达35.8%。可以说这是惰性使然,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不愿呈现一个完美的假自我。越来越多的人想跳出“面具效应”的怪圈,跳出有意无意的相互欺骗之中,不再掩饰真实情感和思想,去找寻一个不完美的真自我。

但关闭朋友圈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效果,“一劳永逸”的做法终究抵不过“魂牵梦萦”的思绪。关闭朋友圈的人,处于对于周围人未知的焦虑之中;对于老朋友“我不是发了朋友圈吗,你是不是把我屏蔽了”的拷问,他们也会不知所措。于是,短暂关闭的朋友圈又会被开启,试图逃脱的人还是会被卷进去,只因朋友圈成为了习惯。

人们需要的是真实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个朋友圈;人们需要的真诚的称赞,而不是迎合性的点赞和艳羡的目光。把大部分的心力拿去对付生活,找到生活真实的重心,也不失是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

《海底两万里》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我们也不必因为他人的生活感到自愧不如或是慌张彷徨。朋友圈里晒着海岛的人也许之前和你一样经历过粗糙的生活。朋友圈展示的往往是结果,人们往往也只看到了结果。其实大家也许都有着相同的境遇,在漫长的人生中挣扎、煎熬和拉扯,不必焦虑和羡慕,因为:生活不在朋友圈,而在眼前。

(作者均为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