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禁代管并非终结安全隐患之道

作者:佘丹林 编辑:王献 发布日期: 2016-10-13

出于安全考虑,违禁电器一直被列入禁止使用的范畴之内,该项规定自新生入学教育时便予以告知且数次强调。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学生偶然发现或经由学长学姐传授“经验”,随心所欲使用电器而不会造成任何后果成了众人皆知的定理。

恶性负载即停电,简单地以严禁代替监管,此举看似收效颇佳。机械化的设定不懂人情,一旦识别疑似恶性超载便一刀切地断电,将隐患全然扼杀于摇篮之中,也就无需忧虑所谓电路安全问题。事不过三,断电威慑下倒逼学生乖乖收起违禁电器,若屡次三番故犯不改,直接交由学校“保管”则成了换取电源的唯一路径。从设想上来演绎,这样的逻辑倒也无可非议,流程还算是完整,走向称得上正常,以安全为出发点的举措落实以后似乎能够达到预期应有的效果。

然而猝不及防的是,在正式实施之后却引发了种种问题,怨声载道者也不在少数。抛开是否足够人性化、是否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角度不谈,该举措本身就存在不够周全的bug:断电之后通过微信向节能办缴纳五元电费即可来电--或许只有将这一点当作学校不必收缴电器的仁慈,才能使言之凿凿的严肃规定站得住脚。

其次,像电吹风之类的电器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纵然宿舍楼层内安装有公用吹风机,其数量相较于需求量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此外,相对高额的收费、不够灵活的时间周期、噪音对周围宿舍的干扰等问题则引起广泛吐槽。造成的不便无法回避,学校既然暂时无法提供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过日子的学生们便要自力更生找出路。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知乎上关于“如何破解大学学生宿舍中的智能限电系统”的问题共有70个回答,然而像是改装电路和接线之类的方法技术要求过高,实际操作中使用功率转换器才是被采纳最多的方法。如此一来仍然无法跳出安全隐患的窠臼,谁能保证这类功率转换器不是新的定时炸弹?

由此可见,一味地“禁止”和“限制”绝不是治本之道,为消除隐患而限禁电器,因噎废食式的以禁代管只能导致原本善意的出发点被曲解,以及操作实行中后果与预期的相背离。学生有正常使用电器的需求,学校也有出于安全考虑而禁止特定危险电器的权利,但二者矛盾并非只有牺牲一方才能得到调和。

在整改线路不够现实的情况下,剖析电器使用的客观线路限制与环境,通过提高行为成本将威慑力转化为自觉执行力,才是疏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可依靠直接行为后果加以约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用电安全意识及应急能力,明确应注意的用电行为和必须被禁止的电器的黑名单,做到真正从个人出发防范隐患。

在学校致力于寻求更人性化的解决措施的过程中,作为学生也应负起对个人及他人应有的责任。毕竟安全问题不是儿戏,事故演练也往往都是纸上谈兵,最大限度寻求便利的前提是不能置个人与他人安全于不顾。防患于未然,无论身处何种用电环境,都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