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分级 势在必行

作者:邵秋明 编辑:王献 发布日期: 2016-02-23

文/邵秋明

因“有伤风化”被下架的网剧《太子妃升职记》,在删减了三分之一的内容之后复播,删改规模不可不谓大。虽然网友热度不减,但“被规范”之后的《太子妃》能否获得同样收视率,还有待观察。关于为何被指“有伤风化”,网友猜测,男男同性之爱,这大概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剧中多次出现的,看得粉丝连呼“过瘾”的大尺度床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太子妃升职记》自开播以来就迅速引发了全网的关注,单日播放量最高过2亿,收官之际已取得了26亿的传奇播放量。而在海外,该剧同样热播,引起《华尔街日报》等外媒的报道,影片每日保持着约四百万来自海外市场的CV。

如此受捧的剧,说它“有伤风化”,难不成是在说国内外粉丝都品味低俗?仔细回想,近些年来,很多受大众追捧的影视作品,基本都被退回“回炉再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为何仍然如此保守?普遍给出的答案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影视分级制度,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还停留在“老少咸宜”的层面上。

电影分级制度势在必行,但为何提出了20余年仍旧难产?有关方面的答复是: “儿童不宜”容易被有些人利用。

电影分级制的实施,存在非强制性和强制性两种途径。在很多国家,电影分级制度都是非强制的,仅是作为一种提示出现,孩子们的父母根据分级决定孩子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或者陪孩子一起看。但中国也采取提示性的做法吗?虽然重视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但我国的父母们面着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没有几个家庭真能拿得出时间,全方位地、24小时地守护着孩子。

那就只能通过强制手段执行分级标准了,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不完善,执行起来疲软。就拿我国关于“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规定举例,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几家网吧在认真执行?如果放映受限制影片,影院会拒绝未成年人入场吗?

中国电影分级,在技术上毫无压力,但要想达到预想的效果,前提得是相关法律的健全,同时,也需要一个能保障法规得到切实执行的监督机制。都说破旧立新,但是,难道新的制度不“立”,旧的制度就必然“破”不掉吗?非也。目前,我国仍由电审会委员掌握电影的生杀大权。37人构成的电影审查委员会,由来自教育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宣教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的特约委员,学界学者以及电影导演构成。且评审委员会中导演的选拔,缺乏回避性。

审查《满城尽带黄金甲》时,十几位评审委员参加了看片会,对于其中血腥和暴露的镜头,委员之间发生了激烈争论,一部分委员认为这些镜头应该删减,而另一部分则认为张艺谋在技术上处理得比较干净,该片能代表中国冲击奥斯卡。争议的结果是,经过打分,《黄金甲》一刀未剪,通过了审查,而该片在北美却被定为R级。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导演路学长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得到的结果却是“电影局没有具体意见,但就是不行”,他最想不明白“没有意见”为什么还不行。这样的双重标准,让人如何能够信服?

反观我们这几年的影视作品,数量虽上来了,但质量却没有跟上,这跟我们的审查制度不无联系。创作者呕心沥血,几经斟酌删改、呈现出来的融入着自己情感心血的作品,交上去就因一句“色调灰暗”而被批回剪切重改,几次三番而至于6、7次,到最后甚至于连结局都要改。这岂不是像高鹗续写《红楼梦》后40回,改得面目全非、丢失了主题吗?这样拼接而成的作品,定然不会深刻,与奥斯卡无缘,也就不难理解。

为求一部影视能“老少咸宜”而肆意剪切,这样的审查制度,无异于对艺术的轻贱,会在影视创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无形的禁区,进而束缚艺术的发展,限制国民的思想与审美情趣。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不敢“说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何时才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