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虽短 余味深长

作者:孙佳琪 编辑:曹葳 发布日期: 2024-05-06

四月底,我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义教。进入大学后,我参加过不少师范生比赛,但真真正正面对学生讲课,这是头一回。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踏入了社区教室的大门。听到声响的孩子们立即停止了嬉闹,用混杂着期待、羞怯与不安的眼神打量着我们一行人。几分钟的功夫,我们之间的一名成员就与身边的几位小朋友熟络了起来,这时,一个小男孩一边给我们每个人塞了一块糖,一边大声说着:“我喜欢你们给我们讲画画,讲折纸,讲体育,讲物理……”听着他热情的分享,我心中的不安逐渐舒缓。

余光中,我发现一个小女孩,她静默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我走到她身边,蹲下询问她,为什么坐在最后一排?有没有携带白纸和画笔?她只是默默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带着浓浓的抗拒意味,没有说话。我只好将她哄到前排,与一个同样单独坐着的女生做同桌,并请她们分享自己的绘画用具。同样地,这个前排的女孩也冷冷地看了我一眼,但她还是照办了。

同行的队友仍然在和几个活跃的小朋友火热地交谈着,而此时的我则站在教室的中央环顾四周,感到隐隐的不安。我面对的是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性格各异,有的热情,有的内敛;他们对待上课的态度迥异,有的早早期盼,有的不感兴趣;他们的能力不同,有的孩子遣词造句还不够流畅,有的孩子已经可以高谈阔论,说得头头是道……义教不同于支教,支教的周期长,老师和同学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建立信任,培养感情;但义教的时间如此短暂,我该如何使自己被信服甚至是被喜爱?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们有所收获呢?

在和这个小女孩交谈之前,我都一直觉得,这次义教就相当于大学课堂上的小组展示,只不过台下听众的年龄有所不同,我只需要将自己准备好的内容讲出来就好了;而遭到“冷遇”后,我顿时发觉自己可能低估了这堂课将要带给我的挑战。我意识到,我即将作为一名“老师”而不是小组作业汇报人,向台下的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我理应在精神和情感上与孩子们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给予他们尽可能美好且值得回忆的体验。

在我思考之时,铃声猝不及防地响起,我赶紧收回四散的思维,调整了一下情绪,走上讲台站定,哄闹的教室霎时间安静了下来。课程出乎意料地进行得十分顺利,课堂氛围也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降到冰点,相反,我几乎无法控制现场的热情——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地思考,踊跃地回答问题。

假设你站在讲台上看着一个个举起的手,你会和我一样,不知道应该先叫哪一个,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抿紧了嘴,前倾着身体,不邀请其中任何一位同学回答问题,你都会感到难为情。每一个孩子起来之后都滔滔不绝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你会一面惊叹于他们拥有的知识如此丰富,一面因课堂时间有限而叹惋地打断孩子们的发言。而那位课前爱答不理的小女孩,正是这些积极的小孩子中的一员。每次看到她在我还没完整抛出问题之前就把手高高举起,我就好似被一种无名的力量激励着,鼓舞着一般——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课堂的兴趣和对我的认同。

课堂时间很快结束了,在等待小朋友家长来接孩子的时间里,我们乐此不疲地和孩子们玩着“萝卜蹲”“老鹰抓小鸡”和“木头人”。孩子们没有因为我们是老师而疏离我们,我们也没有因为觉得这些游戏幼稚而有所推脱,游戏中,我感到我和孩子们心灵的距离正在不断拉近。在听到孩子们“叮嘱”家长“下回一定要晚一些来接我”的时候,在听到同学们恋恋不舍地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的时候,我不由得感到,一切的付出都值了。

义教虽短,余味深长。短短的几个小时,我遇见了充满希望的孩子们,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